戏剧网消息:今天下午,由上海市戏剧家协会主办的“与城市同行、与时代同步——沪剧艺术的传承与发展”主题论坛在上海文艺会堂举行,京沪两地的专家学者和沪剧工作者一起,就沪剧艺术的传承发展,普及传播建言献策,切磋交流。

今天的活动由上海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指导,上海市戏剧家协会主办,上海沪剧院、上海宝山沪剧团、上海长宁沪剧团协办,并在上海文化发展基金会支持下举办的。

来自北京及上海的60余位专家、学者媒体参加,大家针对近年来沪剧新创剧目创作与发展进行探讨,并结合沪剧剧种的特性,就如何发挥其与城市文化、与时代发展的关系,以及如何做好沪剧经典剧目的保护传承,提升沪剧原创力和沪剧界人才梯队建设问题等内容交流了意见。上海沪剧院院长茅善玉、长宁沪剧团团长陈甦萍、宝山沪剧团团长华雯以及彩芳沪剧团团长孙彩芳等一批民营沪剧剧团的负责人出席了研讨会。

此次会议,正值第二届上海沪剧艺术节举办之际。上海剧协借此契机,开展相关研讨,旨在呼吁广大戏剧从业者,在面临城市高速发展的同时,能进一步认清文化本体,守住乡愁家园,逐步增强上海戏剧界、特别是沪剧艺术工作者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从而更好地助推沪语文化的传播和上海文艺创作的繁荣。

沪剧是上海本土特有的戏曲剧种,被喻为“上海的声音”。它发源于吴淞江和黄浦江两岸的田头山歌和民间俚曲,早在清嘉庆元年(1796年)《淞南乐府》中就已有记述。上海开埠至今170年(1843—2013),从早期“花鼓戏”、“本滩”(1898年进城)、“申曲”(1914年更名),到当代“沪剧”(1941年定名)的成熟,沪剧的衍变历史经历了200余年。沪剧的发展始终坚持“与城市同行,与时代同步”,与上海城市的历史变迁紧密相关。它擅于排演现代戏,能及时反映社会火热生活,折射人民大众情感心路。沪剧作为非遗艺术,它又以戏曲的形式保存着上海城市的语言特征、文化记忆和世俗风情。二百年的沪剧史,就像一串耀眼的珍珠,连掇着上海这座城市的变迁。近年来沪剧界创作演出的《挑山女人》、《邓世昌》、《赵一曼》、《51把钥匙》等剧目受到关注和好评。浦新微闻 摄影祖忠人

与城市同行,与时代同步——沪剧艺术的传承与发展专题研讨会

与城市同行,与时代同步——沪剧艺术的传承与发展专题研讨会

与城市同行,与时代同步——沪剧艺术的传承与发展专题研讨会在沪举行

与城市同行,与时代同步——沪剧艺术的传承与发展专题研讨会在沪举行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