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8年6月28日,为沪剧事业的繁荣和兴旺奋斗了一生的著名沪剧表演艺术家、我们敬爱的丁是娥老师走完了生命的最后历程,永远离开了热爱她的同事、学生和观众。
1988年6月29日早上7点钟,上海人民广播电台990早新闻,在播出了一小段《罗汉钱——回忆》录音后,发布了著名沪剧表演艺术家、上海沪剧院院长丁是娥老师逝世的消息。噩耗传来,我们沪剧爱好者无比悲痛。
丁老师是带着许多未尽事业和遗憾离开我们的:还未举办已经构思设想好的个人演唱会、还未对沪剧一大流派——丁派艺术作系统的总结、更多的音像资料来不及留下、沪剧的接班人还在培养之中……。
丁老师生于1923年,原名潘咏华。9岁拜丁婉娥为师,1936年她即成为老师主办的“婉社儿童申曲班”的台柱之一,艺名小婉娥。18岁,经历了长达九年的学徒生涯,才被满师。之后,相继在“鸣英”、“施家班”、“文滨”等剧团与前辈著名艺人同台演出,戏路宽广,声誉鹊起。1947年,参与组建上艺沪剧团。1950年,她与解洪元合组新上艺剧团,率先改制为民营公助沪剧团,主演了许多反映新人新事的现代戏,表演和唱腔更臻完美。一场浩劫,使她损失了10年最宝贵的岁月。文革后,丁老师几乎把整个身心都扑在沪剧舞台上。落实政策后,丁老师的思想境界高尚,高风亮节,执意将补发工资一万元作为党费交给组织,非常动人。
丁派艺术,唱腔婉转优美、绮丽多姿、柔中有刚、韵味醇厚,发展和创造了“反阴阳”、“快流水”、“反十字调”等曲调;表演上,在充分发扬沪剧传统的基础上,善于借鉴、吸收、融化外来的艺术元素,很好地刻画人物的性格和表现人物复杂的内心世界,形成了深受沪剧观众喜爱的,独树一帜的“丁派”唱腔和表演艺术,对沪剧艺术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解放时,丁老师26岁,作为一个旧艺人,有着强烈的翻身感。深感新社会让演员成为受人尊重的艺术家。她以巨大的热情,积极投身到表现新时代、塑造新人物的艺术创作的工作中去。丁老师成名在解放前,而她的艺术却在解放后得到了升华。丁派艺术既端庄大方、稳重质朴,又清新明快、绚丽多姿,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袁雪芬和丁老师同属剧种的代表人物,在袁雪芬的印象中,丁是娥是一个非常大气的人。丁老师从不拒绝学习姊妹剧种的艺术长处。丁老师说话剧和电影是沪剧的奶娘,她善于借鉴并融会贯通,广采博取、多方借鉴使她的表演艺术不断攀登新的台阶。
沪剧《罗汉钱》进京参加第一届全国戏曲观摩演出,丁老师对所饰演的小飞娥性格把握的准确和细腻,令人赞叹不已。《罗汉钱》是她整个艺术生涯的第一个里程碑。而《雷雨》的繁漪,更是显示出丁老师把握复杂角色的非凡功力,她所展示繁漪的痴情、忍耐和报复行为演绎得顺畅自然,恰当地掌握了繁漪复杂扭曲的性格。看丁老师的繁漪,绝对是一种享受。繁漪成为丁老师艺术生涯的又一个里程碑,可以说再也无人能够超越。
丁老师思想进步,一直是沪剧界的领军人物,受到了党和人民的尊重和关怀。1958年,丁老师入党后不久,毛主席和中央其他首长在上海接见文艺工作者。周总理特地把丁老师领到毛主席身边,告诉毛主席:“丁是娥同志已入党了。”毛主席听了很高兴,笑着握住丁老师的手说:“我们党又多了一位新同志,要好好为党工作啊!”毛主席的这句话一直激励着丁老师坚持不懈努力工作,为沪剧事业尽心尽责。
作为上海沪剧院的首任院长,丁老师深感身上的责任重大。在她艺术生涯的后期,她有意让自己渐渐淡出,重视沪剧接班人的培养,她要让优秀中青年演员逐步进入观众关注的眼帘。那时,丁老师只不过50多岁,可以说正处在自己艺术的巅峰时期。但是,丁老师不为名利,甘愿担当艺术人才的阶梯,让沪剧艺术代代相传、人才辈出,推进沪剧事业的发展。根据话剧《泪血樱花》改编的沪剧《樱花》,其中女主角樱枝,应是非丁老师莫属,其实,丁老师也很想演这个角色。但是,她还是毅然让台予青年演员陈瑜。对74届学馆一批新人,丁老师是更加关爱有加,亲自为他们授课,为他们配戏,甘心做青年演员的铺垫。
如今,马莉莉、沈惠中、陈瑜、茅善玉、吕贤丽,陆敬业、汪华忠、张杏声、徐伯涛、孙徐春等一批沪剧的名家,正是丁老师所希望的薪火相传的一代佼佼者。他们在舞台上展示的艺术,有丁老师的影子,可以说丁老师虽然离开我们已经二十多年了,但是,她的丁派艺术将在沪剧舞台上永生。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