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地方戏曲———沪剧:上海地域文化最具代表性的剧种,发源于浦江两岸的田头山歌和民间俚曲,音乐唱腔具有浓郁的江南丝竹韵味,从最早的花鼓戏到当代沪剧,经历了约200多年。沪剧从发源之初就形成了反映现实的特征,早期以说新闻唱新闻的形式,描绘了清末市郊乡镇的世俗风情;后又演出了大量时装剧,被称为“西装旗袍戏”。解放后,以丁是娥为代表的众多沪剧艺术家,创作演出的《罗汉钱》、《星星之火》风靡全国,并拍成电影;《芦荡火种》、《红灯记》被改编移植成现代京剧。
上海民间曲艺———锣鼓书:发祥于上海东南沿海的南汇,起源于汉末晋初。传统表演形式有:一、“占卜”仪式;二、民间信仰仪式,也称“社书”、“太保”,功能如同“社戏”;三、民间曲艺,在茶馆书场专事说书。建国前书场近1000座,艺人300多人,1961年取名为“锣鼓书”。
上海民间手工技艺———顾绣:江南唯一以家族冠名之绣艺流派,又称“画绣”,由明嘉靖38年松江府进士顾名世家族缪氏、韩希孟、顾兰玉三位女性创造、发展和传播,而赋予“画绣”艺术灵魂的是松江文人画领军人物董其昌。明末顾氏家道中落,顾绣脱离士大夫家庭,流入民间。清末民初,南通名人张骞、苏州顾绣名家沈寿,兴办顾绣学校延续了明代顾绣香火;稍后,松江也出现“松筠女子职校顾绣班”,当时顾绣班女生戴明教,成了顾绣在松江的真传艺人。
上海民间手工技艺———黄道婆及手工棉纺织技术:黄道婆,宋末元初松江府乌泥泾人。她在实践中改进了捍、弹、纺、织手工棉纺织技术和工具,形成了由碾籽、弹花、纺纱到织布最先进的手工棉纺织技术的工序,催生了一门新兴产业。但目前仅有记载相关技术的书籍,影像资料严重缺失,传统手工艺面临失传危险。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