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强调艺术感染力

大型沪剧《宋庆龄在上海》将以崭新的面貌于本月27日起在上海逸夫舞台上演。该剧以“聚焦”的手法,以宋庆龄1936年到1937年在上海的史实为背景,扫描和透视最能凸现人物性格和命运的片断。

国母欲自投囹圄

9·18后,侵占了我国东北的日寇又在觊觎我国中原大地,形势万分严峻。宋庆龄不顾病体和危险,为支援抗日积极奔走,并组织了抗日团体“救国会”。
1936年,鲁迅逝世,在宋庆龄的亲自主持操办下,葬礼成为一场声势浩大的群众爱国运动。年轻的《申报》记者周迅立志传承鲁迅遗志,却被当局以“赤化嫌疑”除名。他报国无门,选择了自焚以抗议当局、警醒民众,幸得“救国会”成员相救。宋庆龄一番开导使周迅茅塞顿开去了延安,宋庆龄还亲自为他送行。
“救国会”的七位领袖因“爱国罪”被南京当局投入大牢。宋庆龄发起了一次次救援活动,并计划按冯玉祥请何香凝转达的建议采取行动——以“国母”身份陪“七君子”一道坐牢。宋美龄上门拜访,久别的姐妹追忆往昔,分外亲热。当宋美龄挑明了此行真实意图后,宋庆龄当即明确表示,她要尽一切努力救出“七君子”。在宋庆龄等人的积极营救下,“七君子”终于无罪释放。
8·13硝烟又起,宋庆龄四处筹措物资钱款,并亲临前线慰问抗日将士。上海沦陷后,女佣李姐精心照料、陪伴着痛苦中的宋庆龄。正当宋庆龄准备为她收养的孤女小红过生日时,小红却被日寇枪杀。宋庆龄彻底看清了国民党当局消极抗日的真面目,接受了共产党的建议,移居香港继续开展救亡斗争。

宋庆龄开场面对警特

该剧最初创作演出于1999年,这次重演对剧本作了较大幅度的修改加工。导演龙俊杰又进行了全新的艺术处理,更强调意深情浓的艺术感染力。第一场戏地点也从宋庆龄的家中改为上海外滩的黄浦江畔,宋庆龄以鲁迅治丧委员会主席的身份公开亮相,直接面对特务破坏、军警镇压的险恶环境。她不畏强暴,坚持走在群众队伍的前列,亲自为一代文豪执拂送殡。这样的开场使观众对宋庆龄的敬佩也就油然而生。
宋庆龄出生在上海,平时讲一口上海方言,对上海怀有特殊的感情。导演便强调了沪剧西装、旗袍的传统特色,注重气氛渲染,使整台戏充满浓浓的上海地方色彩和情调。最后一场,又安排了沪剧特有的长达近百句的传统赋子板唱段,抒发宋庆龄对上海的深厚情意。

马莉莉:以平凡展示魅力

主演宋庆龄的马莉莉说:“这出戏里我没有人为地在宋庆龄的头上添加光环,而是真实细腻、层次分明地来揭示这位伟大女性的内心世界和她执著的人格魅力。我主要抓住了宋庆龄与周迅、与小红、与李姐这三条情节线,通过不同的艺术处理,把她爱护青年、爱护儿童、爱护普通群众、创办慈善福利机构的感人情怀展现在观众面前。比如,宋庆龄在把遭受反动当局迫害的记者周迅送往延安前,赠给他一支钢笔成了贯串前后的动人细节;她把日寇屠刀下失去双亲的孤儿小红收养在身边,流露出的是真挚的母爱;她把女佣李姐视同姐妹,那种艰险中相守的情分非常感人。我希望能通过宋庆龄的平凡、可亲展示她不平凡的人格力量。”

新增了宋美龄的戏

尽管政见不同,宋庆龄和宋美龄姐妹之间的感情一直是非常好的。由于宋美龄前不久刚刚去世,使这出戏里对宋氏姐妹关系的描述成为了人们关注的焦点之一。宋美龄的戏集中出现在第四场,这也是我国戏曲舞台上第一次正面表现这位不平凡的女性。戏里没有把这个历史人物简单化、脸谱化,而是恰如其分地描绘了她当时的矛盾心理和复杂心态。她自小由二姐带大,和宋庆龄姐妹情深,在爱国这一点上又有共同语言。但她们政见不同,在“七君子”的问题上意见严重对立。扮演宋美龄的华雯在创造这个角色时特别注重人物的气质、风度和分寸感,把这个当时权倾朝野的第一夫人刻画得生动鲜活。特别是这次新增加的戏——临别时她把写着她专机号码的小纸条交给宋庆龄,要二姐有事给她打电话这一细节,情真意切。
在该剧中,由石红扮演何香凝,王珊妹饰李姐,青年演员钱思剑扮演记者周迅,刚从戏校毕业的赵隽晴扮演小红,汪华忠饰地下党联络员凌教授,徐伯涛饰救国会成员老王。 (唐雪薇)

(摘自 《北京娱乐信报》)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