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欢沪剧也将有七、八年的光阴了,从先前的一无所知,到现在聊起沪剧话题来的滔滔不绝,可见,喜欢一样东西是部需要任何理由的。而正是在这种慢慢熟知的过程中,才对沪剧艺术更为痴迷,也更为了解。

除却那些专业的沪剧演员在舞台上演绎万千风情的别样人生,其实那些默默无闻地耕耘在各社区教爱好者唱沪剧的老师们同样是值得敬佩的一群人。他们本身就是一个戏迷,或许因为种种原因而没能成为一个专业演员,但唯有一颗热爱沪剧的心,很多人退休以后再社区依旧发挥着余热,为钟爱的沪剧艺术奉献一生。他们同样是值得我们尊敬的!

记得以前电视台有一档名叫“戏迷天地”的节目,正是通过这档栏目,我冲从电视传媒上认识了几位沪剧名票。这些戏迷老师现在正是活跃在上海各大社区,教授爱好者们学唱沪剧,奉献着自己的满腔热情。他们当中有沈觉民老师、李芝芬老师等。而沈老师和李老师的名气恐怕喜欢沪剧的朋友们都不会不熟悉。沈老师是我从电视上第一位知道的沪剧名票。

先来说说沈觉民老师吧。当时的那档“戏迷天地”栏目,我记得首次介绍的沪剧名票就是沈觉民老师。沈老师从小受家庭的影响开始钟情沪剧艺术,尤以喜欢丁派而出名。节目中,沈老师在自家客厅里自扮起阿庆嫂,身后的电视屏幕上放着丁是娥老师扮演阿庆嫂时的VCD片断,一板一眼在那唱着“旧恨未消新愁添”。沈老师就是这样在家里自娱自乐,后来在老爱人的支持与鼓励下走出家门,参加社区组织的业余沪剧大奖赛,连获殊荣。沈老师自幼与沪剧结缘,又特别钟情于丁派艺术,她在不断演出的过程中,也奔着一个主旨而来:将丁派艺术发扬光大,让沪剧这朵奇葩越开越艳。沈老师所演唱的丁派名段,如:《芦荡火种》“智斗”、《鸡毛飞上天》“教育虎荣”、《甲午海战》“祭海”等等,每一段演唱都是声情并茂,听了不觉噴噴称赞,感人肺腑。在自己的言传身教下,沈老师的儿子也从小耳濡目染,跟着母亲演唱沪剧。现在母子俩还经常出现在电视台的节目中演绎动听的沪剧段子。沈老师现在在黄浦区文化馆的沪剧班执教,依旧发挥着余热。

接下来说说李芝芬老师。知道李老师也是通过节目“戏迷天地”认识的。记得那时播放的李老师演唱的杨派段子都是做成MTV形式的,应该可以这样说,李老师在沪剧名票中式最早开始做自己专辑的人。李老师唱的杨派颇得神韵(流派),深沉隽永,回味无穷,几近乱真,当然也为她集聚了不少人气。李老师因为杨派唱得像,以后便有很多沪剧爱好者特地慕名而来向她求教,这就为她以后执教爱好者打下了工作的基础。现如今的李芝芬老师仍旧一如既往地位传承杨派艺术而默默奉献着。活跃在上海多家沪剧沙龙中心和社区文化馆,热心地执教沪剧爱好者,几乎每年都要出一盘新专辑,为振兴沪剧事业而不断努力着。

再来说说孙彩芳和孙彩文两位老师吧。两位老师是亲生兄妹,出生在上海郊县南汇,也是从小受家里人影响而喜欢上沪剧。当然了,由于是本地人的缘故,特别钟情于沪剧的传统戏剧目,唱腔自然也是韵味十足的。记得当时那期节目中,两位老师一副农村淳朴乡民的打扮,站在一大片金光灿灿的麦田之中,高兴得唱起了民间小调,好不热闹也。录制节目时正值盛夏,两位老师又带领记者来到自家天井里,亲自从井中捞起一个冰镇大西瓜,热情地与大家一起分享。接着,兄妹俩你一句,我一句地便唱上了。《庵堂相会》的“问叔叔”,《卖红菱》中的“六月荷花结莲心”,《抢亲奇缘》中的“十打谱”等等,一一精彩呈现。现在的孙彩芳老师更是组建了自己的“南汇彩芳沪剧团”,几乎走遍了郊县的大大小小的村落,将沪剧传统的“回娘家”活动发扬光大,与老百姓走得更近。

再来介绍严蓉老师吧。严老师从小也是受父亲的影响而与沪剧结下了不解之缘。父亲很早就与沈仁伟老师结识,因此两家一直保持着多年的友谊。尤其喜欢沈老师和诸老师的唱腔。父女俩的一段《大雷雨》“悲凉的世界”唱来潸然泪下,字正腔圆,用心更用情。现在,严蓉老师也演了不少大戏,长宁沪剧团合作的《废墟上的爱》、《文红老师》;勤苑沪剧团的《借黄糠》等等。同时也在几个沪剧沙龙执教,积极参加群文演出,默默地贡献着。

还有勤苑沪剧团团长王勤老师。王勤老师也十分钟情丁派艺术,记得节目中她优雅地端坐在一架扬琴前,自己弹奏,自己演唱,唱起了“紫竹调”“燕燕做媒”,可谓是多才多艺。组建了自己的剧团后,更是送戏下乡,把戏送给郊区的老百姓,让他们开开心心,快快乐乐。还努力复排沪剧传统戏,默默贡献着。和汪华忠老师还出了一盘沪剧传统戏专辑,广受戏迷们的好评。

此外还有沈磊老师、张宝妹老师、郭懋勤老师等都在为沪剧事业而奉献着自己的满腔热情。

有了大家的共同努力,沪剧一定会走出低谷,再创辉煌!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