尽管早就听说过,当代沪剧名家、上海沪剧院院长茅善玉被称为不老的“旋子”,她活跃舞台34年,依然温婉清丽,光彩照人。可乍见到她还是吃了一惊:清爽的短发烫成甜美的日韩发型,弯弯的眉眼含笑,一开口如珠落玉盘,间或抬手优雅地拢一拢头发,腕上造型别致的时装表盘发出夺目的光芒。眼前的她似乎比20多年前初露头角时更显俏丽、时尚。

12岁时,偶然的机遇使她与沪剧结缘,“不知沪剧为何物”的她走进沪剧院学馆开始了学戏生涯。19岁时,初出茅庐的她主演《一个明星的遭遇》,从表演到唱腔大获好评,成为家喻户晓的沪剧新秀。她饰演的“旋子”形象深入人心,她在剧中的唱段《金丝雀》一时成了沪剧的代名词。22岁,她登上春晚舞台,一首朴素而略带羞涩的《燕燕做媒》,首次把极富江南丝竹韵味的沪剧紫竹调带到全国观众耳边。1984年,到访的美国总统里根曾惊呼“这个演员的声音是从哪里发出来的”。2006年,她走进维也纳金色大厅,排练时唱完一曲,当地乐队破例放下乐器,久久鼓掌。

沪剧从一个地方剧种走向全国乃至世界,茅善玉功不可没。而对于她来说,沪剧也早已同生命融为一体,人生的几次飞跃都与沪剧有关。初学戏时,她因为嗓子运用不对路,差点被清退。那次刺激让机灵有余而用功不足的她大受触动:我是来做演员的,怎么能转行!自此,原本懵懂的她确定了最初的人生目标:做一名演员。而1984年到北京演出与登上春晚舞台,则让她大受鼓舞:地方戏也可以走向更大的舞台。人生的目标悄然提高了一步:做一名好演员。“每一次进京演出,对我的艺术和人生都是一次飞跃。”已成名家的她,回忆起20多年前的情景依然唏嘘不已。沪剧里面还寄托了太多她对生命至情的体悟。1984年春晚演唱前的几分钟,她想到过世的父亲都几乎没有看过自己演戏,千头万绪涌上心头,情绪几乎按捺不住,跑到后台偷偷地抹眼泪。

34年岁月悄然而逝,茅善玉饰演的角色已从当年的“四凤”变成了今天的“繁漪”,她的足迹却始终没有离开上海天平路38号的沪剧院。2002年,她实在不忍心看到心爱的沪剧院在不景气的市场氛围中走下坡路,主动竞聘出任了沪剧院的院长,完成了她人生中的一次重要转身,从一名沪剧演员向管理者改变。那个时候可谓临危受命,剧院连工资都发不出来,没有剧本储备,人才断代,社会舆论指责不断,千头万绪,茅善玉硬是一件一件处理下来。“有一种使命感,我想通过自己力量来为沪剧做点什么。”她带头集资制作股份制大戏《石榴裙下》,第一年就让职工分到了红利。此后几年,外请导演,内练新兵,《瑞钰》、《香魂女》等新作迭出,新一代青年演员崭露头角,沪剧市场重现多年不见的火爆场面。

眼下,茅善玉正携上海沪剧院老中青三代演员,进京演出精心打磨的“百年曹禺,百年沪剧”系列大戏。这是时隔20年后,上海沪剧院再次以全院阵容进京上演。茅善玉说,这是沪剧经典魅力和最新创作特色的一次集中展示,是她期待了很久的一桩心愿。

“沪剧是一个时尚的剧种,而沪剧的命脉是创作。创作则生,不创作则死。这是上海独特的地域文化与市民的审美特点决定的。我们既要保存沪剧的经典味道,又要有很强的现代感。”提及沪剧的独特魅力与未来发展,茅善玉越发神采焕发,语速都快了不少,微微拢一拢卷发,双目含笑。这位“最美沪剧皇后”的风采正与她所心爱的沪剧魅力相契合。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