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5年沪剧《刘胡兰》上海勤艺沪剧团演出

编剧:刘谦/曹世泉;导演:陶雄(上海京剧院院长);作曲:水辉(许如辉)

主演:杨飞飞(刘胡兰),丁国斌(村长石广元),顾秀玲(母亲胡文秀),赵燕华(投敌秀英),赵素英(奶奶),赛小英(金寡妇),曹世泉(地下工作者石景芳),×××(二青),×××(阎六)

沪剧《刘胡兰》上海勤艺沪剧团

(转摘)沪剧《刘胡兰》的音乐特色 作者许文霞

沪剧《刘胡兰》的音乐是歌剧音乐和沪剧音乐相结合的典范,剧中近二十段合唱,完全脱离沪剧调腔,以歌剧风味写成。许如辉将歌剧音乐和沪剧音乐揉合溶化得相当成功,合唱曲穿插吟走于紧张的送军粮、藏伤兵、游击战、敌人诱捕、刘胡兰与奶奶冲突,最终被捕,母女相会,英勇就义,追忆英雄之中,把剧情的戏剧发展、气氛的推高,起到一浪又一浪的作用。

全剧音乐的另外特色是许如辉特有的风格。整本戏音乐悲壮,民族风格浓烈,韵味十足。他以主题曲贯穿全剧,不断变换变奏的作曲法,也依然继续着。复调、和声,基本调加音的现代作曲技法,也运用娴熟,得心应手。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许如辉在《刘胡兰》中,对沪剧音乐,尤其是沪剧传统曲调的革新,包括演唱的起腔、过门和甩腔,是大量的,听时,捎不留意,就会相遇一次!大凡沪剧曲调中用得最多的,是基本调,其次是三角板。在许多场合,父亲会对演员的基本调,写出第二条旋律,与基本调并行,这是父亲的独创,他称之为“基本调加音”,其实就是作曲学中的复调手法,它使加音后的基本调,唱段音乐段特别丰富,动听。段子很多,本剧最精彩的“基本调加音,是《妈妈要坚强》——刘胡兰与母亲痛彻肺腑的最后话别。关于三角板的革新,如第八场(就义)——《大风替我传个信》。三角板的传统过门为 “ 65 . 6 ”,而此处,父亲对每句过门的处理都不一样,第一句革新成“ 5 3 5 6” ,第二句传统过门 “ 65 . 6 ”, 第三句“6. 0" ,接着变 "60 60 ", ……。此外,本剧中还能发现父亲对沪剧小调“流水板”的过门,作出重大改革。如第一场景芳所唱《双双军鞋多轻巧》,以及第三场刘胡兰唱《人是铁,饭是钢》。常规“流水板”的过门为“i2 i6 l 56i7 6 "(注: 2上面应加点,是高音。56i7 应有两条下划线),而许如辉硬是用一溜串的长过门,把传统的流水过门给改革掉了,且用萧笛轻快地吹奏着,高送云端,明亮、清新、悦耳动听!相当出采。

(根据网上资料整理)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