沪剧成为白鹤镇文化品牌

解放日报讯最近,地处青浦西北角的白鹤镇,因开展群众性沪剧演唱这一“一镇一品”特色文化活动,获得了文化部颁发的“中国民间艺术之乡”称号。喜讯传来,沪剧表演艺术家邵滨孙格外兴奋。他用了一句“缘结三生”的唱词来形容沪剧人与“老朋友”白鹤人的三代情缘。
老人告诉记者,申曲是上海的乡音,沪剧是上海的家乡戏,上海的郊县人民历来爱唱申曲,爱看沪剧。但群众性沪剧演唱活动要在农村扎根,离不开专业演员的热情扶持。白鹤镇今天能成艺术之乡,首功当推丁是娥。她与解洪元等是真正的沪剧艺术“点火人”。上世纪60年代初,丁是娥常带学生到白鹤镇体验生活,总是一边劳动一边哼唱,不久就把沪剧的星火燃遍了全镇。那时,镇里几乎村村都有小分队,都能演唱《沙家浜》和《庵堂相会》。后来,镇里还组建了白鹤沪剧团,到邻省演出《大雷雨》《碧落黄泉》《胡金初借妻》等大戏。
80年代,当初曾随丁是娥下白鹤镇体验生活的陈瑜、徐伯涛、沈仁伟等继承了沪剧院的好传统,他们不仅在白鹤镇下生活,还以白鹤联合村的真人真事编演了一台新戏《三嫁新娘》,戏中连主人公的名字都没变。90年代,随着经济发展与戏曲复苏,白鹤镇建起了影剧院,白鹤人也与上海沪剧院再度携手,共建起“沪剧之镇”,还办起了少儿沪剧暑期班。陈瑜等带着青年团又开始“回娘家”了,还将新创排的反映农村变化的新戏《方桥情缘》的首演式放在了白鹤镇,而白鹤人为了迎接这次演出,居然在影剧院门口重新翻修筑起了一条新路。
沪剧人不仅送戏下乡,更将重点放在培养沪剧群众演唱新人和提高演唱水准上。5年的努力,不仅普及传播了沪剧艺术,还带热了江南丝竹,促使了民乐演奏队伍的发展。据了解,白鹤镇的演奏班底现已扩展到8个,囊括了吹、拉、弹、打百余人。小镇绽放的沪剧奇葩,引起了中央电视台《东方时空》栏目组的兴趣,通过为期一周的跟踪采访,沪剧之镇的美名现已远播海内外。(记者 端木复)

(摘自 《解放日报》)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