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者是个沪剧迷,除了从广播、电视中收听收看外,有时还会去居家附近的和平公园听人唱戏。
一天,沪剧票友、老邻居红娣姐告诉我:虹口公园星期天全天有沪剧大家唱的。我们老两口决定去那儿看看。
行前,老伴煮了几只鸡蛋,带了4只菜馒头,几小袋饼干,作为两人的午餐。还带了一只灌满开水的小保暖瓶和两塑料瓶的凉开水。
公园里好几处都有人在唱沪剧,不过,要数“钓鱼台”最热闹,人最多。这儿的乐队阵容强大,扬琴、二胡、笛子、琵琶等乐器一应俱全。待晨练者散去后,主持人大声宣布:“沪剧大家唱开始!”
首先上场的沈伯伯演唱上海说唱《老年朋友想开点》。他时而使用沪剧曲调,时而又唱起了越剧,后来还哼起了马灯调,煞是有趣。
《阿必大回娘家》“上演了”,这是沪剧传统节目。演雌老虎的演员手拿一块手帕,那“……伲个囡显然矮着点,但活络倒蛮活络的……必大迪只死货色,骂骂伊么不痛,打打伊么……”长段独白,一招一式,一腔一调,模仿沪剧名家石筱英老师,维妙维肖,赢得掌声阵阵。
当主持人宣布下一个节目是《庵堂相会》中的“问叔叔”时,场内气氛顿时活跃起来。票友们和着演员的演唱一起唱了起来:“问叔叔,出身家住何方地?”“也勿远来也勿近,就是本乡本土本地人……”“问叔叔”这节目沪剧迷是再熟悉不过的了,连洋媳妇罗马尼亚人魏丽与洋女婿美国人威廉荧屏唱沪剧时也会首选“问叔叔”。
精彩节目一个接一个,无奈时间已12点多了,只得暂停,大家吃中饭。
原以为人群会散去,想不到不少人都和我们一样,自带了食品在原地用餐。啃馒头的、吃蛋糕的、喝八宝粥的都有,也有带饭来吃的。有人拿来一大袋粽子分给大家吃,更有路近者还烧了一锅咸酸饭送来。有位琴师,饭是带来了,可忘了带筷子,他脑筋急转弯,拿了一根敲的笃板的棒头,用水冲洗一下,成了一根又长又粗的“筷子”。他边吃边同人说笑:“我迪个才是真正的‘独脚’戏。”
午饭后稍事休息,演唱又开始了。票友中有位83岁的老先生,上午同人演唱解洪元、石筱英的代表作《借黄糠》,下午又与人献演一出赵春芳、杨飞飞夫妇的《卖红菱》,年事虽高,宝刀不老。
票友中唱杨(飞飞)派、丁(是娥)派的比较多。有个演员演唱《碧落黄泉》中的“今朝是侬好日脚”,不仅唱得好,而且嗓音酷似小筱月珍老师。在大家的鼓掌叫好声中,她又加唱了《阿必大自叹》“手弹棉花想想苦……”。
这时有位女士找坐在我旁边的几个老太,告诉她们说,宝山某地也有个沪剧沙龙,那场子能坐二三百个人,宝山沪剧团也常去演出。她还说了详细的地址和交通路线。这位女士也动员我去,说免费不收钱的。路远我不在乎。读小学时,有天晚上我曾随人徒步在乡间小道上走了二个小时,到江湾镇看一个业余沪剧团的演出呢。
四点左右,大家唱结束,但人们还余兴未了。
我问老伴:“下个礼拜还来吗?”“来!下趟每个礼拜都来。”老伴的想法与我不谋而合。(崔妙根)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