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剧网消息第四届上海(浦东)沪剧艺术节新闻发布会今天上午在沪剧东乡调的发源地,浦东川沙古镇举行。“上海沪剧艺术节”是在老一辈艺术家开创的“沪剧回娘家”活动基础上升格而来。从2015年沪剧院联合7家沪剧团联合参与,到2016年联合13家沪剧院团参与,再到2017年有来自长三角的沪剧团体,以及来自全市的沪剧爱好者、大中小学生5000余人共同参加。三年来,沪剧节从单一的“沪剧回娘家”活动到演出内容集合非遗展示,到举办有关沪语文化的高峰论坛和海派文化讲座,进一步提升了沪剧节的文化内涵。

为纪念改革开放40周年,落实市委打响“上海文化”品牌的发展战略部署,全面深化“上海文创50条”政策措施,将“红色文化、海派文化、江南文化”融入到文艺创作中。上海沪剧院携手沪剧东乡调发源地浦东,第四届上海(浦东)沪剧艺术节开幕式结合“海纳百川、兼容并蓄”的上海城市特质,特邀国内知名歌唱家、长三角“滩簧”名角、国际友人等,与全市10余家专业沪剧团队的专业沪剧演员及长三角沪剧沙龙的沪剧爱好者们用艺术情怀对话,促进海派文化交流互鉴、薪火相传,现定于 2018 年 12月 20日—26日举办“第四届上海(浦东)沪剧艺术节”。本届沪剧节除开闭幕式外,共安排有7场折子戏慰问演出,8场大戏演出,2场混合折子戏,1场沪剧主题讲座,1场沪剧达人秀,达人秀通过网络报名人数达30余人,最大70岁,最小4岁。沪剧节正以国际的视野,利用沪剧的品牌效应,借助浦东的经济文化优势,共同寻求新发展,共同擦亮文化品牌,筑牢艺术高地。

在总结前三届沪剧节成功经验的基础上,本届沪剧节开幕式以“纪念改革开放四十周年”为主题,紧紧围绕“红色文化、海派文化、江南文化”这一主线,展示改革开放四十年来,沪剧在现代戏创作方面做出的卓越成就。为了本次开幕式,主创团队重新创作了沪歌版的《我爱你中国》,和歌曲《红旗飘飘》,分别作为开场曲和结束曲。两首歌曲不仅旋律耳熟能详,音乐激情浩荡,歌词也象征着时代的步伐,具有一定的传唱度。此外,演出节目中既有《洪湖赤卫队·洪湖水浪打浪》、《手拿碟儿敲起来》、《星星之火·启发杨桂英》、《黄埔怒潮·三封信》等展现革命先烈和优秀共产党人崇高精神风范的“红色文化”作品;也有《敦煌女儿》、《今日梦圆·生日歌》、《风雨同龄人》、《璇子·金丝鸟》等能展现“海派文化”特质,具有一定社会影响力的现代戏作品;还有《茉莉花》、《瑞珏·咏梅》、《凉州词》等重新改编演绎的民歌和古诗词,配合江南丝竹悠扬婉转的旋律映衬出“江南文化”的恒久魅力。

去年沪剧节上,来自苏州、无锡、常州、南京沪剧团队的加入,让沪剧节辐射度更广,影响力更强。作为一场全民参与的盛会,本届沪剧节将用更为宽阔的视野,邀请外国友人参与到盛会之中。热爱沪剧的美国小伙威廉将与著名沪剧表演艺术家孙徐春用沪语和英语共同演唱《昨夜情·为你打开一扇窗》,老歌新唱展示摩登的上海味道。还有来自长三角地区的滩簧名家跨界加盟一起同台演唱《金丝鸟》,浓浓的江南韵味,定会让人过耳难忘。此外,女高音歌唱家黄英、歌唱家任桂珍、歌手罗雨都用自己的歌声表达对上海这座城市的热爱和眷恋汇成歌声,通过不同的音乐形式回顾波澜壮阔的改革开放历程,讴歌城市精神、歌颂时代风貌。

文化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精神的延续,而非物质文化遗产更是一个国家和民族文化与精神层面的集中表达。浦东作为沪剧东乡调的发源地,在其悠久的文化发展长河中,形成了诸多优秀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开幕式上,观众不仅能欣赏到最原汁原味的东乡调早期曲调,还能领略到江南丝竹、浦东派琵琶、舞龙、顾绣等拥有悠久历史文化底蕴的非遗表演,通过与沪剧经典唱段的巧妙融合,品味前人留给我们经久不衰、源远流长的文化瑰宝。与此同时,重新谱曲的古诗词《咏梅》、《凉州词》和古筝团队集体伴奏,焕发古韵新声的别样味道。此外,男子群体造型、转碟、敲碟等精彩的杂技表演也将与沪剧经典唱段配合演出,给观众带来刚柔并济的视觉享受。

沪剧节正用开放包容的姿态,传播海派文化,展示上海地方戏曲“沪剧”四十年来的发展历程和取得的成就,以及上海这座城市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包容万象的人文情怀。

据悉:本届沪剧节将较前三届进一步突出“走近群众”的特色。今年,沪剧节期间上海沪剧院和各家民营沪剧团的演员组成的志愿者队分别深入浦东的各家福利机构、社区街镇,现场搭台,除安排“进社区、广场、到基层慰问点演出”外,还举办了2场以“东乡雅韵”和“乡音·乡情·乡韵”沪剧回娘家走入界龙新农村 为主题的混合折子戏演出,各院团都派出了实力唱将,将名家名段送到老百姓家门口。此外,长宁沪剧团著名演员黄爱忠将到北蔡中学举行《上海声音——沪剧》讲座,名家亲自辅导学生,以曲会友,以技传艺,体验沪剧带给老百姓丰富多彩的精神群众文化生活,这也是响应党中央践行“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实践。用创造性的方式挖掘上海丰富的“红色文化、海派文化、江南文化”资源,以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创作佳品,展现上海文艺创作百花齐放的喜人场面,全力打响“上海文化”品牌,彰显文化自信。

去年,第三届沪剧节开幕式就以纪念著名沪剧艺术家王雅琴诞辰100周年、著名沪剧表演艺术家王盘声逝世一年的纪念为主题,举办了一台以致敬两位老艺术家诞辰100周年为主题的沪剧经典演唱会,当代沪剧人用实际行动致敬大师。

2018年是著名沪剧表演艺术家、“石派”创始人石筱英诞辰100周年。石筱英被誉为沪剧界的“百面名旦”。她创始的“石派”是沪剧的一个重要的流派。从艺期间,她曾成功塑造了沪剧史上诸多至今仍广为称道的经典形象:《母亲》中坚贞不屈的母亲;《鸡毛飞上天》中损人利己的顾婉贞;《大雷雨》中刻薄势利的马老太;《雷雨》中善良质朴的鲁妈;《芦荡火种》中纯朴坚强的沙老太;《阿必大》中欺软怕硬的雌老虎;《金绣娘》中阴险狡诈的老板鸭等。她的表演朴实细腻、真切而富有光彩,善于把握人物的行动细节。她的唱腔自然柔和、优美清新、韵味醇厚,自成一派。

2019年是著名沪剧表演艺术家、“邵派”创始人邵滨孙诞辰100周年。邵滨孙是沪剧界泰斗级的人物,他创立的“邵派”艺术唱腔高亢有力,激越深沉,表演风格质朴真切,能准确表达人物个性、深刻揭示角色的内心。他曾先后在《叛逆女性》、"旗袍戏,又在《罗汉钱》、《白毛女》《秋海棠》等沪剧现代戏中扮演重要角色,塑造了一系列身份、性格和感情迥异的艺术形象,为沪剧事业的繁荣发展作出了卓越贡献,被称为沪剧舞台上的一面“旗帜”。

在半个多世纪的舞台合作中,石筱英、邵滨孙这对黄金搭档为沪剧舞台留下了《铁汉娇娃》《大雷雨》《罗汉钱》《雷雨》《芦荡火种》《啼笑因缘》《骆驼祥子》《母亲》《叛逆女性》《杨乃武与小白菜》《战士在故乡》《借黄糠》《秋海棠》等一系列精品力作。这些作品中,既有展现海派特色的“西装旗袍戏”,也有歌颂革命英雄的“红色经典”,还有反映普通上海百姓生活的“现代戏”……他们塑造的舞台形象一个个深入人心,至今仍为广大观众津津乐道。此次沪剧节闭幕式上,石筱英、邵滨孙老师的学生、老艺术家、沪剧名家、青年演员、戏剧表演班学员及其他院团的优秀沪剧演员们将同台合作演唱石筱英、邵滨孙老师所演绎过的经典剧目和流派唱段,八代同堂的展现沪剧的繁荣传承与发展。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