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群星奖优秀节目展演素描

连日来,参加全国群星奖优秀节目进京展演的农村小戏在首都舞台上掀起了一轮又一轮的高潮,其浓郁的生活气息、凝练的民间语言、朴实的舞台表演令观众耳目一新。农村小戏给人带来了无限的惊喜。

“骂”出来的《卖鸡》

楚剧小戏《卖鸡》讲的是一农村老汉到集市卖鸡,好心被误解,诚信反遭嫌的故事。该戏由于切中时弊,令人深思,全场多次响起热烈的掌声。
“其实,这个戏是被‘骂"出来的。”提起《卖鸡》的创作过程,编剧叶小青便兴奋起来。来自湖北浠水的他是县文化馆一名普通工作者,在家的时候,买菜一类的事一般由其负责。“因为我这个人记性不怎么好,而且比较忠厚,所以买菜的时候老吃别人的亏,因此每次买完菜回家总免不了挨老伴的‘骂"。”然而,正是因为老伴的这些“骂”,促使其仔细地观察菜市场中别人的一举一动。也正是在这过程中,他碰上了“卖鸡”一事,联想到当前社会中存在的诚信缺失问题,他动手创作了《卖鸡》一剧。

沪剧引来复旦大学生

听说沪剧小戏《花农嫁女》的女主角王晓芸是复旦大学外语学院的在籍学生时,尽管记者努力地告诉自己这合情合理,心里却还是感到有些意外。毕竟,戏剧现在并不景气,许多年轻人对古老的戏剧往往“敬而远之”;更何况,《花农嫁女》还是被有些人视为“小儿科”的群文节目。
然而,这些许的“意外”一经接触王晓芸们七嘴八舌的热情便荡然无存了。这些来自上海闵行艺术团的年轻可爱的群文工作者告诉记者:虽然学的是外语,但王晓芸从小就酷爱沪剧;而且,为适应观众的欣赏需要,该剧导演全昌杰还有意识地对传统样式进行了改造,做到了好看、好玩。因此,沪剧小戏能引来复旦大学生,并没有什么希奇的。

“借鉴”成为关键词

在这些天的采访中,“借鉴”成了记者接触频率最高的一个词。许多小戏都在“借鉴”其他剧种的过程中,取人所长,避己所短,争取更大的生存、发展空间。
比如,传统的沪剧以“唱”为主,通过“唱”来介绍情节并推动戏剧的发展。它们的节奏往往比较缓慢,而此次进京展演的沪剧小戏《花农嫁女》,无论是舞美道具还是舞台表演都突破了传统沪剧的基本样式。该剧把舞蹈手段引入戏曲表演,不但丰富了沪剧单一重唱的样式,加快了戏剧推进的节奏,而且使得全剧变得更加时尚。
楚剧小戏则不仅借鉴了汉剧的一些表现方法,而且还在同临近的黄梅戏以及豫剧的竞争和比照中,努力吸取对方的长处,用以充实自己。(汪建根)

(摘自 《中国文化报》)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