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这座城市,从其开埠之日起,即奠定了作为港口城市的基调,上海的港航文化、海洋文化与城市发展是一脉相承的;而作为本土文化的代表——沪剧,也是同时随着上海都市化而迅速发展起来的。港航文化、海洋文化与沪剧艺术,均是在海派文化的宽容、自由、竞争的大氛围里打造出来的。作为致力于探寻海洋文化与港航文化的上海海事大学,有责任、有义务将两者自然嫁接并传递给未来的港航事业接班人。
从2011年首次将沪剧《雷雨》引进学校开始,上海沪剧院院长、沪剧表演艺术家茅善玉就在关注着沪剧观众接班人的敏感话题。而院校的合作意向,正与沪剧院不谋而合。经过几年的尝试与合作,2014年3月,沪剧院与学校共同签署了共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沪剧)传承基地合作协作书。2016年11月,茅善玉受聘担任上海海事大学客座教授。借助上海沪剧院的资源平台,学校大力开展普及讲座、沪剧沙龙及沪语传播等活动,进一步激发学生欣赏和学习沪剧的兴趣。
实践证明,“高雅艺术进校园”对广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起到了其他思想教育手段所无法替代的作用。仅以沪剧为例,通过共建传承,从根据曹禺名作改编的经典剧目《雷雨》、《日出》、《瑞珏》,到新编剧目《董梅卿》、《霓虹灯下的哨兵》、《敦煌女儿》、《魂断蓝桥》等,沪剧院为师生们呈现了多姿多彩、富于活力的沪剧艺术,更通过一个侧面,展现了海派文化的魅力,可以说,在精神文明建设方面,沪剧院与学校实现了“双赢”。一些来自外省市的学生非常感慨他说:“这么多的高雅艺术演出,只有身在国际大都市的海大学生才能看得到,这是我们的幸福,我们非常感谢学校!”一些学生说,高雅艺术对学生们所起的作用是“春风化雨、润物无声”——学生们对高雅艺术的接受是自觉自愿,心悦诚服的。作者:阿仪叔叔
2011年6月2日,沪剧《雷雨》(2010进京版)在上海海事大学港湾校区演出。
2014年2月23日,上海海事大学部分师生参加“沪剧会馆”开馆系列活动。
2014年3月19日,院校共同签署“共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沪剧)传承基地合作协作书”,上海沪剧院原副院长邵智星代表沪剧院出席签约仪式。国家一级演员钱思剑受聘担任学生社团名誉社长。
2015年3月7日,上海海事大学部分学生受邀参加首届上海沪剧艺术节。
2015年4月29日,上海海事大学部分师生、团员代表走进“沪剧会馆”,与上海沪剧院团总支开展迎“五四”联谊活动。
2016年3月24日,沪剧《邓世昌》高校巡演启动仪式在上海海事大学临港校区进行。上海市教卫党委副书记、市教委副主任高德毅,全国政协委员、上海戏剧家协会副主席、上海沪剧院院长茅善玉,上海沪剧院党总支书记金雪苓、副院长龚孝雄,上海海事大学校长黄有方,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门妍萍等出席启动仪式,并与近千名师生一同观看了沪剧《邓世昌》。
2016年11月22日,《沪剧与上海文化》主题讲座暨茅善玉客座教授受聘仪式在上海海事大学中远报告厅举行。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门妍萍为茅善玉颁发聘书。
2017年7月27日,上海海事大学35名学生代表“上海学生戏剧联盟”参加第三届上海沪剧艺术节闭幕式活动,同唱“上海的声音”,为时代礼赞。
2017年11月29日,《铸魂·我与<邓世昌>》主题讲座在上海海事大学举行。
2017年12月11日,在全国上下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之际,大型原创剧《回望》在上海海事大学隆重上演。这既是茅善玉作为海大客座教授而推进的项目之一,也是上海海事大学党委精心组织的一次特殊党课。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