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一阵,上海有二个沪剧团先后演出《魂断蓝桥》,这使我们想起了四十多年前首次演出《魂断蓝桥》的一点小掌故,供沪剧爱好者参考。

“八·一三”抗日战争爆发不久,上海沦为孤岛,许多新文艺工作者组织演剧队,奔赴各地参加抗日救亡宣传。一些戏曲剧团也随着形势的变化,出现了不同的变革。当时,一个新的申曲剧社成立,我们在一些朋友鼓励下参加了改革工作。

申曲是从滩簧发展而逐步形成的,它不再光是说唱,而已开始演出有情节、有头有尾的完整剧目,已形成一种地方戏剧,再称为申曲已很不合适。申曲是上海的地方戏,上海简称“沪” ,多数人认为称“沪剧”较为合适,于是剧社就定名为“上海沪剧社”。

演什么剧目,确是个难题。当时有二种意见,一是:专演进步戏,二是:要适当考虑观众接受水平和当时环境,不能冒进。第二种意见占上风,选来选去选中了当时深受欢迎的外国电影《魂断蓝桥》。这个电影内容比较健康,格调较高,雅俗共赏。经过集体讨论,由戈戈执笔改编兼导演,作为沪剧首演剧目。参加的演员有王雅琴、解洪元、顾月珍、凌爱珍、孔嘉宾等。剧社公开提出,演出中要做到:导演电影化、剧本话剧化、表演艺术化、唱词申曲化、布景写实化、灯光科学化、道具美术化、服装时代化、效果真实化等设想。

剧社决定采用剧本制代替过去习惯用的幕表制,不但把唱词固定下来,就是对话也是规定好的。这是一大改革。演员对按剧本排演,开始很不习惯。在发剧本给演员时,个别演员对我们说:剧本看不懂,侬(你)不要派我角色。这也难怪,旧社会的申曲演员,多半是迫于生计去学艺的,很少读书机会。有的即使识字多,也是靠勤奋自学得来的。他们看到厚厚的剧本,产生顾虑是必然的。

面对这具体困难,参加工作的人分头帮助有困难的演员对台词、背唱词,帮助他们理解自己所扮演人物的思想感情,另一面一些文化比较高而有丰富舞台实践经验的,他们对剧本、台词、唱腔设计等各方面提出了许多宝贵意见。当时申曲界较有声誉的演员象王雅琴、解洪元、孔嘉宾、俞麟童、赵云鸣等同志坚决支持改革,克服重重困难,起了带头作用,促使这个戏能迅速而又顺利地和观众见面。

剧团的排戏也进行了改革,采用话剧的排练方法:分析剧本、对台词、试唱腔、走地位、分幕排、总排、彩排等程序。

在开始排练时也发生一些困难。如:(1)个别演员尚不习惯于严格按照剧本所规定的台词和唱词去说、唱、演, 他们习惯于“自由发挥”或“台上见”。对此我们采取耐心说服;(2)对那些不必要的穿插和庸俗的嚎头, 我们劝他们“割爱”;(3)后台老板为了多赚钱, 提出制作富丽炫耀的布景和奇装异服等以招徕观众,我们坚决抵制并说明舞美设计必须服从戏情的需要……。
我们向演员介绍话剧的化妆方法。灯光、效果、布景等舞台艺术各部门统一在导演的意图下发挥作用, 努力使沪剧的演出初步走上综合艺术的道路。

一九四一年一月九日,在上海皇后剧院演出了第一个沪剧《魂断蓝桥》。为使广大观众容易识别这是演出新沪剧,剧社设计了一个标志, 中间用“标准沪剧” 四个大字, 下面另加小字“ 改良申曲”。为的是让申曲老观众知道:我们演的“申曲”,从内容到表演和过去申曲有所不同,有所创新,这就是申曲改称沪剧的开始。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