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方网记者刘轶琳10月24日报道:《刘知远敲更》是很多沪剧爱好者十分熟悉的折子戏,这是由沪剧表演艺术家王盘声在1947年,对《新李三娘》(又名《白兔记》)其中的“敲更”一段进行艺术加工之后传承下来的里程碑式经典唱段,传唱至今整整70年。

几十年来,沪剧《白兔记》这出完整的大戏至今还没有复演过。而就在沪剧爱好者陶一铭的组织发起下,23日下午,一群老艺人一起回忆整理之后,将这出大戏完整的呈现在长征社区文化活动中心的舞台上,参演的14位演员中,年龄最大已经的91岁,80岁以上的也有7位,70岁以上的1位,60岁以上的3位,还有两位分别是50岁和41岁。

《白兔记》又名《刘知远白兔记》或《李三娘》,是我国元代“四大南戏”之一,讲述的是刘知远和李三娘之间悲欢离合的故事。1924年被沪剧艺人搬上舞台,1946年10月,根据王梦良改编的《新李三娘》,1947年,王盘声对其中“敲更”一段进行艺术加工,并与琴师周根生一起对唱腔进行丰富创新。根据当年看过这出戏的老艺人回忆,早年演出这出戏一般都是从刘知远和李三娘夫妻分别开始演起,当年王盘声主演的《新李三娘》也是如此。

不过,本次演出,剧组考虑到剧情的完整性,为了让观众对男主人公刘知远有一个全面的了解,特地增加了“庙遇”、“许婚”、“分家”等内容,让观众能够知道“偷鸡贼”的出典。此次复排演出保留了沪剧早期幕表戏时期演员即兴发挥的表演形式。所谓幕表戏,就是演出前把本场演出这部戏的场次、先后出场角色、大概情节、所用砌末等等制成提纲(或称“幕表”)。演员在舞台上只需掌握这个简单的“幕表”,具体的对白和唱词,则需要由演员自己视剧情发展自由发挥。

这次《白兔记》的复排,唱腔全部以沪剧传统的基本曲调为主,凭演员自己发挥,没有定腔定谱,乐队伴奏也是按照演员的演唱即兴衬托,担任这次乐队主胡的章藕生是已故著名琴师周根生的入室弟子。演出后,他说自己特别喜欢传统沪剧伴奏,演得非常过瘾。
  
本预计两个半小时演完的全本戏,最后足足演了三个半小时,“这全部来自于观众和演员之间的热情互动,他们热情高涨,时间就演得长了。”策划人陶一铭表示。据介绍,除了唱腔之外,整个舞台也回归到没有任何布景的传统风格,唯独在台上摆放了一桌两椅,用这样一种传统的形式来贯穿全剧。其中推磨、挑水等场景,全凭演员用虚拟简约的动作来演绎,彰显了戏曲传统艺术程式化的魅力。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