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盘声是家喻户晓的沪剧表演艺术家,在他七十多年的艺术生涯中,虽然艰辛波折,却留下了沪剧界流传最广的小生流派。
15岁时从苏州乡下投奔已在上海申曲舞台上唱红了的胞姐小筱月珍,拜当时上海大名鼎鼎的“滩簧大亨”陈秀山为师, 之后又进入由沪剧界前辈筱文滨先生组建的文滨剧团,1945年后渐成该团台柱之一。解放后,文滨剧团改组为艺华沪剧团,王盘声任副团长。
王盘声始终对传统戏潜心揣摩,让老戏《新李三娘》中的“刘智远敲更”焕然一新。他将“敲更”唱段的速度减慢,在琴师的配合下,13拍半的“长过门”使人物情感的表达更细腻真切。
沪剧《碧落黄泉》刚开始演出后,王盘声觉得并不特别成功,尤其是“志超读信”这场戏。此后王盘声反复琢磨,将原本只有8句唱词的“诀别长信”扩充为76句。写完这份长信,王盘声又琢磨起该用何种唱腔演绎这封信,创新地采用“慢节奏快唱”的方法,还第一次尝试男女腔混合的唱法。改版后的《碧落黄泉》再次演出,一曲“志超读信”。从此轰动上海。
两部作品不仅,奠定了王盘声在观众心目中的地位, 也使得“王派”艺术从此登上了沪剧舞台。至今,王盘声的“敲更”“读信”仍在电台电视台频频唱响,同时也成为沪剧小生的检验唱腔水准的经典唱段。
在王盘声的艺术生涯中还塑造了一系家喻户晓的角色,如《黄浦怒潮》中的林耀华,《金沙江畔》中的金明,《红灯记》中的李玉和,《雷雨》中的周萍,《被唾弃的人》中的柳文溪等。“王派”唱腔因其潇洒悠扬、音清韵美成为沪剧流派中较为广泛流传的一种。
上世纪60年代,王盘声曾加盟上海沪剧团,参与《红灯记》剧组。70年代后期与丁是娥合作演出了《被唾弃的人》。此后,王盘声所在的艺华沪剧团恢复建制,改称新艺华沪剧团后,王盘声为此放弃了留在上海沪剧团的机会,回到了新艺华。几年后新艺华沪剧团解散,王盘声转入区文化馆,直至1982年退休。
一代沪剧大师最后阴差阳错以文化馆员身份退休,一度面临晚年生活困难无力看病的窘迫。在2009年上海“两会”上,政协委员马莉莉便提议关注王盘声的生存困难,并与她所属小组的三十多位政协委员联名递交了《关于改善著名沪剧表演艺术家王盘声晚年生活状况的议案》。在社会各界的共同关注下,王盘声晚年的医疗待遇等生活问题得以一一解决。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