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日下午,第十九届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戏曲论坛在上海文艺会堂隆重举行。本次戏曲论坛以“良辰美景,姹紫嫣红——中华戏曲在当代的传播”为主题,聚焦中华戏曲在当代的传承与发展,解析“中华戏曲”在当代社会的生命力,探讨新时代背景下戏曲发展“新征程”。戏曲论坛由上海东方电视台著名主持人张民权主持,论坛分为主旨演讲和分组讨论两大板块。
上海沪剧院院长茅善玉作为本次论坛的嘉宾就“戏曲进校园的新做法”与大家分享。
近年来“戏曲进校园”得到了极大的弘扬,情况有了全面的变化,沪剧走出了一条属于自己的校园之路。上海沪剧院通过经典剧目演出、沪剧讲座的形式,将沪剧艺术的魅力带到北大和上海二十多所高校,并在上海多个中小学开设沪剧兴趣班,将这股“戏曲文化之风”吹进了校园。
高雅艺术进校园“以亲切的姿态走进校园,拥抱学生”
如果把戏曲进校园看作播撒戏曲艺术种子的话,那我们这些戏曲“庄稼人”就要根据具体的土质,选出合适的种子。
我们首先将大学生的审美习惯以及他们对题材的熟悉喜爱程度纳入考量,我们选择了名著《雷雨》、《日出》和《董梅卿》等此类既展现上海风貌,又是学生熟悉的经典作品,这种做法取得了良好的反响。在进校园的剧目上,应在题材内容演出形式等各方面进行考量,选择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统一的精品剧目进校园。
我们在校园做推广的时候,有讲座,有交流,从而跟学校,跟年轻学生建立了很好的互动关系。除了我们自身走到剧场里,到学校里,我们也请他们“走出来”。我们与教委合作,让学生们有机会走进正规剧场,走进大剧院欣赏沪剧演出。
制作精良,阵容强大,不做简化版
与老观众不同,我们所面对的是新一代年轻人,欣赏要求更为全面。除了抒情细腻的唱腔念白艺术核心外,也要有华美震撼的灯光舞美音效,让当代大学生从视觉、听觉的震撼中,充分感知沪剧之美,激发他们的兴趣,进而爱上沪剧。这好比谈恋爱,第一印象相当重要。因此,我们给自己提出了精益求精的要求,坚决不做简化版,巡演中的每一场演出都要以高标准对待。
然而,我们还是会面临一些困难,比如部分高校缺乏演出场地。我们的办法是主动联络,在各高校间搭建联谊合作的桥梁。在《邓世昌》高校巡演中由于财大没有正规的剧场,而他们的师生非常感兴趣,不想放弃。在大家一筹莫展之际,我们试着主动与同济大学方面商量,借用他们的剧场,请财大和复旦的学生们一起观看演出,结果得到了同济大学领导的首肯,经大家协商后决定共演两场,其中一场给同济的师生,另一场则邀请复旦、财大的师生。
传播对沪剧的发展尤为重要,我们针对4岁至初中的小朋友开办了“沪语训练营”,作为平台传播沪语文化;我们针对年轻白领,我们举办“曼妙花园会”,以海派文化播撒沪剧魅力;此外,我们还举办了“沪剧艺术节”面向全市市民和戏迷。我们通过多角度,多层次的探索,将“上海的声音”润物细无声润进每个人的心中。
“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新时期的中华戏曲传播与发展,让戏曲回归到国人生活中,让“古老艺术”焕发新活力。如何凝心聚气,坚定文化自信,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向中国、向世界讲述“中国故事”,我们在努力。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