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春四月,我受邀随上海志勤沪剧团去松江为农民演出。中巴满载着演职人员在绿野中穿行。
在一个不大的晒谷场上,村民搭了一个临时舞台,四周用废旧化纤包装布围起来,台侧置放一架旧木梯供演员上下用,这舞台可谓简陋无比。但演出基本条件都具备:大幕、台口舞台大灯、音响、乐池,台上还摆好了剧情需要的屏风及一桌二椅。可见村民对演出质量的要求不低。观众席更是土得掉渣,两头用砖块叠起、上铺一块厚木板就是“坐席”,前低后高,左右两排,可坐200人左右。观众席上方是用竹竿挑起的塑料大膜,用以遮挡日晒夜霜。“后台”就利用一个废物间,一块塑料布铺在泥地上,演员就在此补妆更衣换行头。我第一次看到这样的“露天剧场”,新奇无比,顿时勾起我的速写欲,遂草成一图。
演员们立即投入了紧张的演前工作,化妆、置景,演奏人员各就各位试琴校音,认真程度一点都不亚于在市区大剧场演出。村民们为剧团准备了盒饭:鸡腿、黄芽菜、豆腐、紫菜虾皮汤。为了保证演出质量,演员们匆匆扒了几口饭即算用过午餐,因为12:30时必须拉开大幕。农民们早已在“露天剧场”坐满了,没座的人则端来自家的椅子坐在两侧。
剧团这次带去的日、夜两场大戏,是村民点的传统沪剧名剧《麒麟带》和《陆雅臣》,戏前应村民要求再加演一个小时的“名家名段”以过戏瘾。村民们个个爱听沪剧,而且精通唱腔。演员们面对这样的戏迷可是不敢懈怠的,哪怕一个字、一段腔都要一丝不苟。演完夜场,已经10:30,回到市区已是零时。但村民们满足的笑声让我们这些演职员忘记了疲惫。
上海志勤沪剧团自1994年成立至今已有14个年头。一直坚持面向农村送戏下乡,为边远地区和农民演出是剧团的宗旨。许多著名沪剧演员也加盟剧团演出。新世纪初,剧团有现代戏《芦荡火种·智斗》和传统剧《阿必大》在全国民间折子戏大奖赛中夺得金、银二奖。2003年剧团被评为“上海市文化卫生三下乡先进单位”,2005年又被文化部评为民营剧团下乡下基层全国先进单位。
志勤沪剧团不容易,有成绩。(杨宏富)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