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沪剧院优秀青年演员
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转眼作为一名沪剧演员已有七年之余,回眸细数,那些站在舞台上的点点滴滴,犹如一场人生剧目的开场,那般充满着未知、激情与转变。
转变是人生永恒的主题,伴随着舞台序幕的拉开,从象牙塔走出的我们,褪去青涩稚气,转变成拥有独立思考、独立创造、独立支撑角色的演员。2018年我有幸出演《碧落黄泉》的李玉如一角。起初,在排练阶段,自己回想曾经都是由老师和前辈艺术家手把手指导,这次没有老师一对一的教唱,靠自己看以前的录像学唱。虽然是耳熟能详的老戏,但时间紧、任务重,并且又是经典的西装旗袍戏,一点都马虎不得!排练中,除了自己加倍努力外,更少不了居峰老师的悉心指导,在他亲切、生动的引导下,我开始了改变,不同以往大胆的去表达心中所想,做出新的尝试,从而加快了排练的进程,让大家都能更有效更轻松的投入表演中,《碧落黄泉》在短短的两个星期我们就完成了排练,剧目推出后得到了观众们的一致好评。
或许进步就是一种转变,我渐渐也有了自己对角色的理解能力,对创造人物有了新的认识,对进入排戏的状态有了经验,当然这些都是曾经给予过我帮助的恩师们给我一点一滴积累起来的,感谢院领导、老师们给我机会让我施展自己。
遥想未来,希望有多一点机遇,让我能从更多的转变中,塑造成理想的艺术大家。
我叫丁叶波,12岁因为机缘巧合下参加了沪剧“邵派”艺术创始人邵滨孙老师的从艺70周年演唱会,从此就和沪剧结下不解之缘…
还记得我在上音附中安师中学学习时,王明达老师来我们学校上沪剧基础曲调普及课。那时懵懂的我根本不明白啥是沪剧,只是觉得这个曲调很好听,旋律很悦耳。别的同学唱许多遍,我听两遍就会了。后来我还当起了小老师,一遍遍的示范给同学们听,我想沪剧的种子可能就在那时萌发了芽。王明达老师在我们中选出5位同学,成立学校艺术社团,为校争光,我很荣幸成为其中的一员。之后,明达老师帮我们排了一部又一部的沪剧折子戏。通过学习让我对沪剧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特别是当我为学校捧回了奖项,在校园内外引起了大家的关注时,我就心里暗暗下决心,以后我也要做一名沪剧演员。
进了戏校以后才发现沪剧演员不是那么好当,首先我发育的比较晚到16岁了也只有149cm,那时茅善玉院长一直摸着我的头说:“小家伙唱的不错,怎么个子不长的啦。”我知道演员的舞台形象是非常重要,我就天天喝牛奶,一天三包,大量的牛奶让我的骨头韧带变得很硬,我经常边练边哭。那时感受到要成为一名演员真苦啊。
有一句话叫越努力越幸运。在戏校学习期间,剧院为我们创造了很多锻炼实践的机会,先后参加《春风夏雨润新苗》《冬日可爱育新蕾》《沪剧传薪火名师育新苗》等等。我在老师们的指导帮助在剧院的培养下,演出了《苗家儿女·话别》《王孝和·写遗书》《红灯记·刑场》《瑞珏·诀别》等折子戏,不断的演出中让我的基本功与台风得到了锻炼。
进剧院以后剧院领导对我们关爱倍至,为我们量身定制了《大雷雨》《胡锦初借妻》《红灯记》《陆雅臣卖娘子》《魂断蓝桥》《庵堂相会》《借黄糠》《回望》这八部大戏。最让我印象深刻的人物是《红灯记》中的李玉和。导演王育老师对我们青年演员的关爱与帮助是无微不至的,首先帮我克服了形象关,为了让我身形魁梧些,在衣服里面穿上了厚厚的胖袄,然后画上络腮胡子让人物年龄感厚重些,导演教会了我把京剧样板戏那些程式化的动作以生活化的方式呈现,在唱腔上钱思剑老师教会了我运腔的方法,并帮我克服了高音的问题。在排练过程中,老艺术家对艺术的精益求精深深触动着我,激励着我们年轻一代演员奋发图强。
也是通过《红灯记》这部戏,让我与钱思剑老师结缘,正式拜钱思剑老师为师。钱老师不光在艺术上教导我,在生活上更是帮助我,教我做人。正是有了许许多多老师们的帮助,我才能够在沪剧的道路上有了一些小小感悟,拿到新角色会分析塑造人物,合理运腔,真情实感的表演。饮水思源,莫忘师恩。将来我将用我所学也回馈沪剧,回馈我们的下下代沪剧接班人们让沪剧艺术代代相传。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