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晚,一台以沪剧作品的片断来“讲述”上海从开埠前到改革开放后不同历史时期故事的“听外婆讲上海故事”沪剧专场在逸夫舞台亮相。
昨晚的演出以上海沪剧院青年演员为主力阵容,演出的大部分片断是沪剧舞台上的经典之作。演出以反映上海开埠前风土人情的《绣荷包》《徐阿增出灯》《庵堂相会》开场,前两个片断都是只有一位演员在舞台“载歌载舞”的“独角戏”,对演员的功力是一个考验。而《庵堂相会》由还在戏校学习的两位年轻演员表演,虽然稚嫩却青春可人。接下来的《一个明星的遭遇》《日出》等展示了上世纪三四十年代上海滩的众生相,《星星之火》则展示了当年上海的另一个侧面,一段“隔墙对唱”唱尽底层百姓的辛酸与悲愤。《罗汉钱》《鸡毛飞上天》等则把观众带回了解放初期,当初为宣传婚姻法创排的《罗汉钱》以浓郁的生活气息早已成为沪剧舞台上的经典之作,足以令当下一些应景之作汗颜。而《牛仔女》《今日梦圆》反映了改革开放后上海的风貌。
以沪剧乡音讲上海故事不失为一个好主意,素来以贴近生活、富有时代气息为特色的沪剧也的确拥有相当一批好作品可以支撑起这样一台演出。不过从昨天的演出来看,反映当下时代风貌的作品相对较弱。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