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万众期待中,第三届上海(浦东)沪剧艺术节于昨晚在梅赛德斯奔驰文化中心拉开帷幕。笔者有幸亲临现场,感受这一文化盛宴。作为一名与沪剧相伴四十余年的爱好者,不禁感慨万千……
沪剧的朴实性。作为与上海这座城市同步发展起来的本土戏剧剧种,无论时势如何变化,沪剧始终拥抱孕育其生长的文化之根——民间百态。昨晚开幕式的舞台,摒弃以往追求奢华的风格,仅以舞台上方的白玉兰图案作为衬托,而把朴实、亲民的气质无限放大,令人仿佛回到上世纪八十年代“沪剧回娘家”时的盛况。从第二届“沪剧节”以来,当今沪剧掌门人茅善玉便十分重视对于沪剧先辈的崇敬与传承——不忘初心,致敬大师。从昨晚的现场气氛看,确实令人感到沪剧扎根人民、惠民乐民的艺术态度,倍感欣慰!
沪剧的创造性。昨晚开幕式演出分为上、下部分,上半部分以纪念“申曲皇后”王雅琴、王派创始人王盘声为主题,浓缩了“两王”不同时期、不同风格的5个代表作片段,可谓良苦用心!这,不仅是一种对于先辈的纪念,更是一种精神的彰显。“两王”时期的艺华沪剧团,直至“文革”后的新艺华沪剧团,在同类剧团中,一直以整体艺术力量雄厚、勇于创新探索新曲新剧目而傲立于沪剧舞台,尤其是“王派”对于后世的影响力至今无人能及,昨晚欣喜地看到,王派弟子杨音、小王盘声以及再传弟子朱俭“模仿”大师的敬业精神,当今“袁派”第一人钱思剑也是潜心学习,一曲《机场送别》唱出了王派的特殊韵味,这正是“传承中的创造”的精神体现,也是当代沪剧人的责任使命!
沪剧的时尚性。沪剧的发展历史并不漫长,也使它一开始便脱离程式化的框架;而上海海派文化的特殊气质,更培育了沪剧不拘泥于形式、广采博收的艺术风格,沪剧也成为最能体现城市风貌的戏剧。昨晚演出的下半部分,即体现了这一精神内涵。虽然不少都是西装旗袍戏,但都赋予时代的新元素,《槐花泪》的青春灵动,《白兰情缘》的清新素雅,《海上梦》的大气沉稳,均在演员的演绎中得以体现。而昨晚演出的最大亮点即为旗袍秀与节目的完美融合,来自上海海派旗袍文化促进会的姐妹们将孙徐春、吉燕萍的《申曲之恋•赠旗袍》推向高潮,更重现了2017春晚旗袍秀的美景——沪剧照亮申城市民的生活,《花好月圆》,辉映浦江!(作者:王威仪 摄影:浦新)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