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王雅琴谈申曲改称沪剧

上海沪剧社诞生

1941年岁末,我满怀喜悦地组织起自己的剧团,还特意邀请了电影公司和话剧界的朋友,目的是要比较全面地吸收话剧艺术的表演手段。一位朋友对我说,“你们现在已经不唱小调小曲而是演戏,有布景,有剧本,为啥还叫申曲?”对,改叫“沪剧”吧,于是,新成立的剧团就叫上海沪剧社。从此,“申曲”的名称为“沪剧”所替代。同时,把半剧本制改为剧本制,软片布景改为立体布景,粉妆改为油彩妆。

我们排演的第一出戏是《魂断蓝桥》。大家进入排练场听导演分析剧本主题、人物性格、规定场景。剧中我主演芭蕾舞演员,其中有一段戏是芭蕾舞演员赶往车站,与即将奔赴前线的军官恋人话别,剧中安排成幕后戏,因此我在舞台上表演的已经是从火车站,匆匆赶回剧场化妆室之后的情景,这时别人问我:“送着伐?”我回答:“火车开脱了,呒没送着。”导演为我深入分析了角色的心理状态,指出这对恋人的分别可能是永别,却又没能送上,她一定是望着火车远去,心里万分凄楚和懊丧,满怀失望和痛苦回来,故而轻飘飘无动于衷的语调是不能表现她此时此刻的心情的。导演的话给了我很大的启迪,我就一次又一次不厌其烦地投入排练,直到导演满意为止。为了表演摔跤的动作,我反复练习,连玻璃丝袜也摔破了。

上海沪剧社的牌子亮出来了,我们在小皇后剧场公演第一出新戏《魂断蓝桥》,我怀着忐忑不安的心情望着天空,可没几个小时,票房就挂出了客满的牌子,剧场大门前的马路车水马龙,盛况空前。在音乐声中,绛红的大幕拉开了,呈现在观众眼前的是耳目一新的沪剧舞台。

二、解洪元谈申曲改称沪剧

夏连良改申曲为沪剧

1941年,上海有个大老板夏连良改申曲为沪剧,成立了上海沪剧社,罗致了不少著名演员。其中有女演员王雅琴、戴雪琴、顾月诊、凌爱珍,男演员张谷声、夏福麟、孔嘉滨及我等待,阵容颇为扎实。当时上海进步的文化人也注意到这个崛起的剧团,并努力施加影响。夏连良为的是生财,文化人为的是宣传,在某种情况下,两者并不矛盾。于是,上海沪剧社演出的第一个本子就是话剧作者戈戈改编的美国电影《魂断蓝桥》,我扮演男主人公葛路林。这在当时,算是一个控诉战争、控诉黑暗社会的进步戏。

为了表示隆重,沪剧社聘请话剧导演来指导排练。然而,排练出现了意想不到的困难。第一幕是个简单的过场,男主人公在桥边用“葛路林年纪高半百,家中尚未娶妻房……”一小段唱回忆往事。我满以为十几句唱是区区小事,谁知道迟迟得不到导演的批准,导演一而再、再而三地要我重唱,理由老师三个字:不真实。这意外的打击把我几乎搞迷糊了。我心里嘀咕,申曲舞台上滚了十来年,怎么今天成了涸澈之鱼?又想导演是专门聘请的,只好耐下心来,翻来复去地唱了近20遍,唱得额头冒汗,旁观的演员也都莫名其妙。好不容易这段唱获准通过,但在排演躲避空袭这场戏时,导演又要演员们一遍又一遍地在台上奔跑,理由还是三个字:不真实。排练结果是演员和导演都疲惫不堪,只得半途而废。

三、周良才谈申曲改称沪剧

沪剧界值得记载的一件大事

1941年秋,沪剧界发生了一件值得记载的大事。拜大流氓芮庆荣为老头子的新光戏院老板夏连良凭借他欺行霸市的恶势力,从“文滨”中挖走王雅琴、解洪元、凌爱珍,从“施家”挖走赵云鸣、范灵僧,从“鸣英”挖走顾月诊、夏福麟、俞麟童等,建立“上海沪剧社”,并首次以“沪剧”这个称谓来命名剧种。据王雅琴回忆,这个称谓是一位业医的老观众首先提出来的,他认为,作为一个已有较完整表演体系的剧种,不宜再称“曲”而该称“剧”。当时唯恐人们不了解,因而沪剧社在广告上都以显著地位特别标明:“过去的本滩,叫做申曲;今天的申曲,改称沪剧”。为了出奇制胜,他们请来了电影、话剧界大批人才排演由美国电影改编的《魂断蓝桥》。该剧摈弃幕表制,一律采用定词定唱的剧本制,并以导演为中心,舞台软景改为立体布景,化妆改水粉为油彩,特别是在旋宫剧场?(今延安东路浦东大楼)开幕第一天还请了电影界人士揭幕、剪彩。

四、申曲到沪剧的显著变化特征

过去的本滩,叫做申曲;今天的申曲,改称沪剧

1、摈弃幕表制,一律采用定词定唱的剧本制,并以导演为中心,舞台软景改为立体布景,化妆改水粉为油彩。

2、布景道具电影化,演出台步话剧化,唱词说白申曲化。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