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人滑团部,记者惊奇地发现,团长王汝刚正在给青年演员上课,内容是如何讲好上海话。作为上海曲协主席,他认为,目前中国各地的方言普遍在流失,不仅损害了中华语言的丰富性,长此以往,地方戏曲和民间曲艺真的会后继无人。
上海话口音纯正 想招这样的学生都难
上海沪剧院院长茅善玉对此也深有同感,她对记者说,在推广普通话与学习外语热的双重夹击下,越来越多的年轻人说不好上海话,这也影响了年轻人对沪剧的兴趣,不仅观众群在流失,连接班人也找不到,跑遍上海市郊大地,想招几个上海话口音纯正点的小囡都困难。
据了解,陷入这种招生困境的不仅是上海沪剧院,其他地方剧种也都面临着类似问题。王汝刚告诉记者,只有听得懂上海话的观众才能体会到地方戏的意趣、味道和魅力,而方言流失,则使上海的本土文化和方言艺术难以为继。拿曲艺来说,除独脚戏、上海说唱外,上海市还有沪书、浦东说书、锣鼓书和宣卷调等,由于缺少传人和传播渠道,这些曲种的演出极少,有的已经濒临失传。
赵本山如讲普通话 噱头就出不来了
王汝刚曾到十多个国家为华侨演出,为让观众听懂,他常把上海话“翻译”成普通话,但几乎每次都有当地观众要求他用正宗沪语再来一遍。他们认为用普通话唱的滑稽不滑稽,而是跟相声差不多了。王汝刚分析,电视小品历来为人喜爱,其实,小品演员大都使用的是方言,像赵本山说的就是辽宁话,要是都换成了标准普通话,噱头就出不来了,语言的幽默感也会大打折扣。王汝刚问:“现在不少外地人都在看《红茶坊》等沪语情景剧,连台湾电视台都买去作学说沪语的教材。”
像保护优秀近现代建筑一样来保护上海话
茅善玉提到,苏州最近举办了一次“学说苏州话”活动,很多外地、外籍人士纷纷报名。前不久,沪剧院在逸夫舞台也办了个“明星唱沪剧”活动,不仅各路明星争相客串,许多新上海人也兴致勃勃赶来“扎闹猛”,连来自罗马尼亚的魏丽也登了台。他们是为了领略上海独特的文化,以及表示他们对上海的热爱。就像魏丽小姐所说,只有学好上海话,才能真正融入上海。
两位艺术家强调,方言是一种地方文化的重要载体,在把上海建成国际大都市的同时,千万不要忘记本土文化的保护。现在,大家都很注意保护上海的优秀近现代建筑,我们也要像保护优秀近现代建筑一样来保护上海话。
他们建议,可以在私人场合或家里多讲点沪语,可以让中小学生和幼儿园孩子学唱上海话儿歌,加强课余沪语交流;电台、电视台也要保留一定数量沪语节目,像当年《阿富根谈生产》那样,像现在的上海话版动画片《猫和老鼠》那样。只有唤起了人们对家乡话的热情,地方戏曲的振兴与发展才不是一句空话。(记者/端木复
实习生/周舟)
(摘自 《解放日报》)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