尽管对原创现代沪剧《挑山女人》不止一遍地观赏过,也曾不止一遍地被感动到热泪盈眶,然而当我走进影剧院,再次品味中国首部彩色沪剧电影《挑山女人》时,灼热的泪珠仍夺眶而出。作为娘家的沪剧迷,我不由得从内心深深地点上一个赞:宝山沪剧,为你骄傲,为你自豪!

作为宝山人,对沪剧特有的情愫更是源于宝山与沪剧源远流长的那份缘。老一辈常自豪地说:“我伲宝山是沪剧的发祥地。”此话不假,因为早期的丁婉娥就是出生于宝山的一代沪剧名家,而经她带徒授艺的丁是娥、杨飞飞、汪秀英、筱爱琴等,更是申城沪剧界响当当的表演艺术大家。从这一层面说,宝山为早期的“沪剧摇篮”也不为过。

当然,我与沪剧结缘更得感念宝山沪剧,当年的勤艺沪剧团(宝山沪剧团前身)虽说是县级小团,可是团小名声大,委婉动听的沪剧杨派创始人杨飞飞老师、铿锵有力的赵派创始人赵春芳老师,一对沪剧艺术家伉俪领衔的宝山沪剧,真是唱到哪里红到哪里,独树一帜,响遍上海滩。

记得孩提时,家庭经济拮据,看戏是一种奢望。在农村有线广播刚通到村里的那阵子,能在小喇叭里,清晰地聆听杨飞飞老师的《妓女泪》、《家》、《为奴隶的母亲》、《龙凤花烛》、《陈化成》等传统沪剧,尤其是杨飞飞和赵春芳联袂演出的《卖红菱》,作为戏迷的我往往如痴如醉,欲罢不能,只恨时光流逝太快。

宝山沪剧团下乡演出,在当时可算是农村的一件大喜事,记得那一年在我们村的中心地域天平沟搭起了戏台。杨飞飞老师他们为村民们带来的是沪剧《夺印》。那一天我早早来到临时的露天剧场,抢着在有利位置摆上一条长板凳。尽管是不太熟悉的新戏,但那耳熟能详的杨派唱腔旋律还是让我为之一振,大饱眼福又大饱耳福,以至于多少年过去了,当年的情景还是历历在目。

作为宝山沪剧的忠实粉丝,我一直以来有着这样的偏见,即从内心偏爱老戏,对新戏则往往不太看好。而恰恰是在我退休后的几年间,宝山沪剧的两台原创沪剧现代戏《红叶魂》和《挑山女人》,彻底颠覆了我的看法。《红叶魂》以四川南江县纪委书记王瑛事迹为原型,主人公在确诊肺癌晚期的两年多里,坚持工作至生命的最后一刻,用47岁的人生谱写了一曲新时期的英雄赞歌。而沪剧《挑山女人》更是使我对宝山沪剧崇拜得五体投地。故事根据真人真事改编,讲述了单身母亲王美英当挑山工抚养双目失明的残疾儿和一对龙凤胎。17年里磨破140多双解放鞋,挑断70多条扁担,终于用柔弱的双肩将孩子们抚养成人成才。据说,沪剧《挑山女人》自2012年首演以来,前后三轮全国巡演,足迹遍布上海、江苏、浙江、宁夏、陕西、山西、山东、北京、安徽、广东、香港等地,观众达23万多人次。同时《挑山女人》也得到业内专家的高度赞誉,并荣获中宣部 “五个一工程”奖、第十四届文华奖优秀剧目奖、中国戏曲现代戏突出贡献奖等18个国家级和省部级奖项,主演华雯凭借剧中“王美英”一角荣获中国戏剧梅花奖和文华表演奖。

我从内心感念华雯与她的同事们,薪火相传,推陈出新,他们谱写了宝山沪剧与时俱进的传奇故事。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