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之不存毛将焉附,此乃古语,也被伟人引用过作为一类知识分子必须改造的根据。皮都没有了,那毛还能到哪儿去呢。只能再从新找一张皮——这句话满有意思,那毛毛就到了另外一张皮皮上面去了。
这儿说的是上海话和沪剧的关系。
沪剧是上海地方戏曲,上海本土文化。从西乡调东乡调开始一路演变本滩申曲直到解放前正名为沪剧,台词唱句都是上海话——尽管上海话也在变,但是沪剧采用上海方言来演出一直不变。这也是地方戏曲之所以为地方戏曲的根本所在。
设想,如果上海话消亡了,沪剧还能存在吗?
并非危言耸听。
这次回上海,听到的最吃惊的有关上海话的消息是我的小外甥女(沪剧著名老艺人戴雪琴的三次方女儿)不愿意学上海话(还不是不愿说哦)。家里面她妈妈(就是我姨表妹)抓住她跟她要求讲上海话,小家伙就是不讲。
再联想到早就听说的是在上海马路上迷了路,逮住十个人问讯,十个人里有九个半是外地人或者是新上海人,好不容易那半个是上海人,可是他或她也不认识到底该从哪儿走。后面说的是上海面貌变化大。我着重的是有那么些人在上海包括新上海人不讲上海话,连带幼儿园托儿所的小朋友也不讲,那就够危情险情了。
又一个新的说法是说房地产——当然是房价天价。说的是以后内环讲英文,中环讲国语,要到外环才是讲上海话!
这样子一来,上海的绝大多数人不再讲上海话。由此造成的后果就是沪剧的受众越来越少。文艺最是讲究受众的领域,玉米多多才使得李宇春独占鳌头。而地方戏就得首先让人听得懂,否则听得不知所云势必看得云里雾里。
因为可以说沪剧是我的剧种,对此困境特别忧心。这些现象决不是靠用上海话念念一本书小滑稽讲讲周伯春就可以解决的。
去年年底,澳门回归十周年喜庆。自然是盛大的节日,自然是各方云集。
看了电视转播的节目,非常感慨。
感慨的是节目主持人里只有一个是讲国语的。记得就是三位主持人吧,其中两位讲广东话。
广东话即粤语,也是港澳的地方方言。回归十年,澳门跟香港一样大量的内地人进入包括明星去定居。可是地方台的粤语节目丝毫不逊色,而且在这么大型的这么官方的喜庆盛典上照样讲国语之外再照样讲一遍粤语。
自此,不用担心粤语的消亡问题。那就是一国两制,并存共荣的问题。马照跑舞照跳,粤语也照讲不误。
上海作为国际大都市,如果不能保留一点地方特色的话对于政治经济来说可以无妨碍,对于文化特别是本土文化 那就是大煞风景的事情。
何不学学香港澳门,在尽可能的前提下上海地方台主持人也来个国语沪语同唱一台歌呢。就是主持人两两搭配,国语说一遍,沪语说一遍。久而久之,还有谁会听不懂上海话呢。
总之,确立母语地位才能延迟上海话消亡的惊人速度——皮之犹存毛始能附。(赵燮雨字)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