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说明一下,VS在这儿的意思是“相对于”,不是最通常最熟悉的竞赛对抗或者诉讼对垒。当然也决不是& 的意思。就是把这两者摆在一起比较一下。

上海原先主要文艺团体现在仍然是以上海京剧院为老大。那不仅仅是京剧是国粹,而且上海京剧院实力强大。

它的阵营包括天蟾逸夫舞台这个突出地盘,还有中国剧协主席,金嗓子艺术总监,麒派传人一把手,当红青衣等等等等。所以是没有一个上海戏曲团体可以和它相体并论。相对来说更加消沉的滑稽评弹以及几乎近绝迹的淮剧一类更不用去比试。

那就拿上海沪剧院和上海越剧院来比较一下。

面临的共同问题是共同的。诸如此类戏曲不景气招生招不到没有好剧本人才流失等等。

但是既然两者根本不是姐妹剧种,那就各自有各自的显著特点。

沪剧是本土,越剧是外来。全盛时期越剧在上海据说有八十七家剧团,而即使是出身本乡本土的沪剧也从未到达过这样的盛况。但是越剧的没落更明显,到现在实质上只剩下上海越剧院一家。原本的区级剧团虹口越剧团根本没戏——以至于我有一次写博文把章瑞红误写成韩婷婷。静安越剧团其实也不复存在。除了私人性质的萧雅工作室邀请金静和她合作一圆尹派戚派牡丹亭的梦。

沪剧好赖还有三个市区级剧团。而且长宁和宝山实力不差。而且陈苏萍和华雯的戏路子就比茅善玉要来的宽。她们两人吃亏就在于不是市级团体而是区级团体。另外,在记忆中茅善玉她还没有演过以男角为第一主人公而由她来配演的大戏(《家》所以要改成《瑞珏》,《雷雨》是群戏不算在内)因此上海沪剧院就不会演出《陶行知》。

从三家撑市面来看,这一点沪剧界就胜过越剧界。越剧界实在就是上海越剧院的优势在于它还是由本身几套班底组成,比如红楼剧团男女合演的班底等等。区级剧团的消亡也正预示着市级团体的衰退。

下面再看群众基础。群众基础毫无疑问沪剧界远胜过越剧界。沪剧来自上海四乡八镇,根子深深地扎在民间。而越剧的根基在浙江尤其是浙东。故所以,一旦在长三角地区杭州跻身于国际都市之后,浙江小百花越剧院如此之兴旺发达,同时更不可小看那么些县市级别的浙江越剧团体。

说穿了,上海越剧院的大牌除了赵志刚等之外,大多来自外地。算是新上海人吧。没有她们他们的输入,上海越剧院的生存还能乐观吗。钱惠丽单仰萍王志萍郑国凤等等等等。就是徐标新也是常州人氏。

上海沪剧院就不存在这样的问题。不存在杭州会超越上海的问题。很难想象江浙冒出一个沪剧团体来压倒上海沪剧界。

越剧来自浙东操嵊县方言,沪剧就是上海话。所以说,一定要讲新老上海人学上海话难,不如说学嵊县话难。秦建国上海评弹团团长还是青年时代开始学苏州话的呢。

上海越剧界式微的另一个重要原因是袁雪芬的高龄。这不奇怪,连得邓大姐晚年都有些说话不灵呢。本来,文艺界人士官职最高的就是袁雪芬——全国人大常委。那是和她的经历有关,和周总理有关。所以在文革中也大吃苦头,特别是批判《舞台姐妹》竺春花。

最近,几易其稿的《成败萧何》莫大成功和打磨八年的《韩非子》黯然失色正好形成对照。上海越剧院的院长写了好剧本优秀剧本是不适合越剧的京剧本,而自己的团体则是上演一个再怎么热捧观众也不买账的新戏力作。说到底,钱惠丽本人就走错一着棋,那韩非子硬是想要搞一个公主来凑热闹,再让他和秦始皇对垒哟理念上的分歧对抗,哪能有啥戏呢?能有观众?!这和霸王落魄就是一个理儿。而上海越剧院据我所知轰轰烈烈的新剧作期望却是依然故我——依然梁祝西厢。

试问,上海越剧院谁能有茅威涛那样的勇气来演孔乙己?

这此一事,足见一斑。(赵燮雨)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