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剧网浦新、王威仪摄影报道:12月29日,沪剧《邓世昌》迎来了百场纪念演出。从首演至今的三年间,该戏走高校、进部队、入社区,走南闯北,甚至还踏上了宝岛台湾,堪称沪剧的“万里长征”。而每到一处,都会掳获大批观众的热情,其中更是培养了一批来自天南地北的青年大学生,成为《邓世昌》舞台外一道独特的风景线。如何培养青年观众,《邓》给了我们无尽的启迪……
剧目题材的切入。青年人不乏历史知识,同时,也阅读过大量经典名著,这些书本上的文字如何化为舞台上的形象,此乃他们所渴望的!华夏文化上下五千年,历史长河的风起云涌,足够我们的剧作家不断挖掘。同时,注重时代精神的融合,从而让戏曲与青年人在情感上达到沟通和共鸣,这样才能将青年人慢慢引进戏曲大门。从新版《雷雨》到《邓世昌》,每到一所高校,都能产生强烈的艺术冲击力,其反响绝不亚于剧场内老观众的反应,说明青年人同样是能品味的“美食家”。而在培育文化自信的大好时代,剧作家们更应嗅出其中的气息。
导演理念的创新。话剧演员出身的陈薪伊是一位极富创新欲望的大师,其思维活跃,创作灵动,这些特点与茅善玉院长十分相似,这也是她们能成为合作伙伴的重要因素。上世纪四十年代,是申曲走向沪剧的最辉煌时期,而之所以发展迅速,就是因为沪剧大量吸收了西方电影、歌剧、话剧等元素,唱腔、表演等有了脱胎换骨,使之逐渐成为“上海城市歌剧”。之后,经过几代沪剧人的不断探索,沪剧才成为最富活力、最具创新精神的地方戏曲。从陈导的几部沪剧作品看, 《邓世昌》是最有个人思想和魅力的原创剧,也是最有戏剧张力的作品,所以,也最能打动无数青年观众的心灵。与其说, 《邓》是颠覆传统,还不如说是沪剧重新贴近当代话剧、歌剧、电影等的一次涅槃重生,用“不忘初心”来形容应不为过。
演员表演的升华。为了提升演员塑造角色的能力, 《邓世昌》的表演在巧妙发挥戏曲程式化表演的同时,基本靠向话剧表演形式,每一位演员都是十分走心的:李建华、凌月刚两位资深演员塑造的刘步蟾、李鸿章相对于他们以往类似的角色,有了更深的厚重感;一身正气的钱思剑则塑造了亦正亦邪的丁汝昌,实现了艺术突破;朱俭是一位可塑性很强的演员,而邓世昌是其艺术生涯中具有里程碑意义的角色,打开了他身上所有的艺术细胞,也是其走向成熟的起点。而仅有三场的儿女情长中,则因茅茅驾轻就熟的演绎,把《邓世昌》传递的温情、悲情浸润到观众的心坎里,绝对的大家风范!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