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阿宝班 成立于民国9年(1920年)左右。为西帮水陆三个班社之一。班主金阿宝,绰号“迷雾阿大”(1887~1967年)。成员均是其家属,其夫张焕老、养女张彩霞(松江大阿囡)、张彩芳及其兄弟等人,终年在松江、青浦、金山、平湖等水网地区演出。每逢民俗节日与迎神赛会则经常与其他两条船(即高桂生班与小阿宝班)联袂会串。演出时,先奏“合头”,继敲“阻档”,再唱“开篇”,然后演出如《卖桃子》、《女看灯》、《庵堂相会》等传统老戏。
中山社 民国22年(1933年)2月,由徐鸿声、张丽君、朱小宝、张云山、于三省及琴师张伯桐等组成。演出于福安游艺场,并接堂会。以演滩簧为主,其中徐鸿声的《练拳头》、《卖桃子》和张丽君的《女看灯》、《欺父出家》(即《借黄糠》)较著名。同年5月下旬解散。民国23年夏,由徐鸿声、陈鹤轩发起与杨美梅、奚惠珍、沈芝芳、王别声组成共和班,仍名“中山社”。先后入社的有谈炯、解洪元、陆莲宝、丁惠琴、汪秀英和编剧王梦良、琴师陶爱菊、绘景徐啼红、刘子扬等,最多时达五十余人。演出以机关布景连台本戏吸引观众,大多数移植京剧剧目,如《劈山救母》、《白蛇传》、《红鬃烈马》、《飞龙传》、《火烧红莲寺》、《十三妹》等,亦演过《阮玲玉自杀》、《黄慧如与陆根荣》和《新茶花》等时装戏。以松江县“松汇小筑”为基地,辗转演出于青浦、嘉善、嘉兴、硖石、吴江一带。民国26年淞沪战争爆发宣告解散。
上海沪剧社 成立于民国30年(1941年)1月。主要演员有王雅琴、解洪元、凌爱珍、夏福麟、戴雪琴、顾月珍、俞麟童等。演出于“皇后”、“璇宫”等剧场。上演剧目大多数改编自电影、话剧,有《魂断蓝桥》、《雷雨》、《上海屋檐下》、《风波亭》等,同时也演《陆雅臣》、《小和尚哭灵》和《李三娘》等传统剧目。该社首先将剧种定名为“沪剧”,在广告上特别标明“过去的本滩叫做申曲,今天的申曲改称沪剧”,从此这一名称为同行所认可。并且借鉴电影、话剧,采用剧本制与导演制,改革了舞台布景、灯光、化妆、道具。用“布景道具电影化,演出台步话剧化,唱词说白申曲化”为广告。先后聘请戈戈、叶子、张石川、舒适、乔奇等任编导,上官云珠等参加演出,乃以“电影界、话剧界、申曲界联合阵线”为号召招徕观众。这些改革对当时沪剧艺术发展起了推动作用,但由于受流氓戏霸夏连良的控制,人心涣散,于民国32年底宣告解散。
少兰社(含婉兰社) 民国9年(1920年),丁少兰组建。成员有于少卿、周少兰、唐春霖等。先后演出于先施乐园、如意楼、乐意楼等游乐场及茶楼,演出剧目是滩簧老戏及《珍珠塔》等弹词戏。同年丁婉娥从师丁少兰、于少卿,该班始有女演员。之后丁少兰与丁婉娥结为夫妇,为社中主角。民国13年初改称“婉兰社”,先后成员有赵三宝、于少卿、施兰亭、花月英、胡雪山等,演出于小世界,除滩簧老戏外邀请文明戏演员杨青史编说幕表戏,如《离婚怨》、《赵五娘》、《刘香女》、《秦雪梅》、《白蛇传》等。丁少兰与丁婉娥于20~30年代合作灌制唱片40余张。民国18年9月该社解散。同年丁少兰与丁秀英重组少兰社,并合作灌制过一些唱片。民国26年上半年演出于永安公司九重天。八一三抗战爆发后解散。
许阿方班 早期戏班。成员有庄羽生、水果景唐、赤鼻头掌生等。常年巡回演唱于上海近邻。清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进入升平楼茶园(今福州路福建路口)登台演出,是有文字记载最早进入上海市区茶园的沪剧班社。不久,以“有伤风化罪”被逐。光绪二十七年重返上海进入当时法租界的聚宝楼(今金陵东路山东路口),改走唱为坐唱,始在上海市区立足。其班主许阿方与另一演员胡兰卿在民国32年(1943年)申曲歌剧研究会所绘的《先辈图》中,被公认为沪剧界的先驱,并列榜首。
婉社儿童申曲班 民国21年(1932年)丁婉娥自建“婉社”,与唐春霖、张谷声等合作,演出于小世界、福安游乐场等。民国25年前后,丁婉娥先后陆续收进不少艺徒,年龄均在11~15岁,遂效学当时“儿童京剧班”组建成“小囡班”,并外请胡锡昌、严福田、陈加林等艺人边传授演唱和音乐演奏边演出。小演员最多时有17人,其中有小小婉娥(丁是娥)、小秀英(汪秀英)、小介生(朱介生)、小介林(朱介林)、丁胜娥、丁亦娥以及后来参加的杨飞飞、丁兰娥(筱爱琴)等。先后在永安天韵楼、大世界等游乐场演出。剧目有《卖妹成亲》、《十教训》、《火烧百花台》、《双珠凤》等。同时接唱堂会。小演员每月发给生活费,唱堂会加些点心钱,直至抗日战争爆发停止演出。民国27年秋解散。
新兰社 民国9年(1920年)王筱新与其师施兰亭、师叔施竹亭、师兄唐春霖等组成。该社首先进入了公司场子(即游乐场,在新世界北部三楼)。王筱新由旦角改唱小生,领衔主演《咬舌记》、《杀狗劝夫》、《胡锦初》等同场戏。其演出的对子戏《游码头》、《徐阿增出灯》、《卖花香》等剧更别具一格,蜚声艺坛,为当时本滩班社中较有影响的一个。
福英社 成立于民国15年(1926年),班主任石根福,成员有石美英、石筱英、张彩霞、丁兰亭、丁菊亭、范灵僧等。演出于南市大东戏院、国货商场、蓬莱商场等。民国26年抗日战争爆发后,移入租界中南饭店明月剧场、南方书场等地。石根福以“文武小生”为号召,演出《单刀破花枪》等武打戏,为滩簧戏班所罕见。除经常演传统老戏外,同时移植演出京剧麒派戏如《投军别窑》、《斩经堂》、《香妃》、《蝴蝶?》等。后期还常演《阮玲玉自杀》、《黄慧如与陆根荣》等时装戏。民国27年改名“福英剧团”。石美英去世后与张彩霞合作。40年代初,石根福进鸣英剧团后散社。
子云社 成立于民国13年(1924年),由原孙是娥班与刘子云班合并组成。成员有丁少兰、陈秀山、唐春霖、马媛媛、马金生等。早期演出于“大世界”,剧目大多数是传统老戏。后请文明戏艺人连续编排新戏,如《还金镯》、《离婚怨》等。不久,孙是娥去世,由姚素珍继任,开始流动演出于花花世界、新世界,30年代后固定在大世界演出。民国27年改名为“子云剧团”,仍以大世界为基地,并成立“子云一团”、“子云二团”巡回演于郊区乡镇。解放后,并入群艺沪剧团。
新雅社 民国19年(1930年),施兰亭过世后,小旦王雅琴已初露头角,班主王筱新改“新兰社”为“新雅社”,进永安、新新公司演出。先后参加演出的有唐春霖、华德山、杨美梅、卫鸣歧、姚士良、茅凤歧等。除演出《十不许》、《借黄糠》、《庵堂相会》等老传统戏外,更常演《玉蜻蜓》、《双珠凤》、《文武香球》、《珍珠塔》等弹词戏。是当时沪上申曲“四大班社”之一,与“文月社”、“施家班”、“子云社”等联袂进行“四班大会串”,扩大了申曲影响。平时还接“堂会”、唱电台,又应唱片公司邀请灌制如《游码头》等一批唱片。民国30年,王筱新因经营乏力与王雅琴一起加盟“文滨剧团”,剧团解散。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