沪剧和巴金、曹禺的作品有着很深的历史渊源。
沪剧《家》,是根椐曹禺的话剧《家》改编的,曹禺的话剧《家》,是根椐巴金的小说《家》改编的。水有源,树有根,不仅相关,而且紧密相连。
1942年年底,曹禺的新剧——根据巴金同名小说改编的四幕话剧《家》问世,剧本完成后,重庆好几家剧团都抢着要排,曹禺只有一个条件:“不管哪家排,瑞珏的角色是张瑞芳的。”话剧原作的“洞房”历来被认为是经典的经典,正是首演瑞珏的张瑞芳在她《40年代在重庆扮演的角色》一文中,详尽的记录了她排演这段“练得最费劲的,吃了不少苦”戏的心得,为后来者积累了宝贵的经验。沪剧的改编者把话剧《家-洞房》中原来用来朗诵的大段独白,旁白演绎成了优美抒情、切合人物心理的沪剧唱词。艺术家张瑞芳的文章值得学习和借鉴,是有助于促进沪剧提高的。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早在上世纪三四十年代,沪剧就形成了向话剧、电影学习,改编话剧、电影名著的传统。由此,沪剧吸取了艺术营养,提高了文化品位,实践证明,这是有利于沪剧艺术的繁荣和发展的。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