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十年代以来,在京剧剧场内普遍使用了一种无线传声器,俗称小蜜蜂。由于使用不当,使剧院的音响环境极度恶化。
京剧,作为一种有音乐的民族艺术形式,理应与普通歌剧一样,采用相同的拾音方法。即要考虑音乐的特性。
无线传声器,无法幻像供电,还必须电路简单、消耗电能小。只能采用音质较差的驻极体传声器。体积还要小,不仅低
频段的频率响应很差,动态范围也小。用在歌唱时,还不如家用卡拉OK的廉价动圈传声器。
有些走样的声音再通过有限的带宽,通过无线的方式传到接收机,失真还会加大。
如果只用台口的电容传声器,为了避免正回授发生啸叫,扬声器的音量还受到一些限制。现在滥用小蜜蜂,使扬声器的
音量可以开得很大。台口的拾音传声器接收的不仅是演员的演唱,还有相当比例的来自扬声器的声音。这就是目前电视转播 时录音效果较差的原因。
看电视转播时经常发现,全场录音效果都较差,但有些片断音色却突然变好,过一会儿又恢复变差,如《大登殿》中代
战公主与马达江海的一段对白。究其原因,可能是马达江海两个角色没有配备小蜜蜂,为了均衡,把代站的也关掉了。
舞台同时有几个演员,主要演员佩带小蜜蜂,二路大都没有,音量一句特大、一句太小,这样的录音应该是废品。有些
演员在后台上台前喜欢嗽嗽嗓子,如果调音师将该演员的音量已经打开,将严重干扰正在台上演唱的演员。
从前的设备虽然较差,但电台的录音效果还算不错。音配像的很多六十年代的实况录音,比现在的录音效果还好。以李世济同志录制的两套《梅妃》为例。同是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的
录音,1962年在天桥剧场的录音音质远胜过1982年在人民剧场的录音(1962年只是几乎没有掌声)。要注意,62年的器材要差的多。
带着小蜜蜂,无论演员在舞台哪个位置,离传声器的距离都是一样的。即使在帘内唱导板,感觉也象在台口一样。剧场的自然感和远近感全都损失了。
为了达到较好的效果,无线传声器不是不能使用。关键还是要有个度。要以台口电容传声器为主,可以适当用小蜜蜂做些补充。例如像《苏武牧羊》的望家乡一段,演员离台口太远时,可以增加一些音量。但要做到以不使观众察觉为度。
京剧演员使用无线传声器这种一般只用来传送语音不大要求音质的传声器,实在是自我贬低。
本贴由打渔不杀家于2002年9月11日15:21:30在乐趣园〖中国京剧论坛〗发表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