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共产党80周年诞辰之际,江姐的艺术形象第一次登上京剧舞台。程派青衣张火丁放声高歌“红岩上红梅开”。歌剧的《江姐》是怎么改编成京剧的呢?且听中国京剧院戏曲音乐家万瑞兴细说分明。
早年曾经参与完成现代京剧《红色娘子军》唱腔设计的万瑞兴,对程派艺术精研勤思,掌握深透,并已成功地为张火丁量身打造了新编全本《白蛇传》。万瑞兴说:“这回我把功夫下老了。我琢磨,程派传统声腔深沉低宛,现成生搬硬套肯定不能准确表现江姐的英勇壮烈。”首先,导演谢平安反复要求以歌曲《红梅赞》统领全剧,不单首尾相应,还须贯穿始终。节奏动态应该与歌剧同步协调,旋律也要添加歌剧元素,不多不少恰到妙处,产生相似的熟悉亲切与相异的奇特疏离的综合效果,达到一种既经典又新鲜的效果。万瑞兴用了“四平调”的基本节奏音型铺底,糅进少量昆曲,更注意把原歌剧中“香飘云天外”的第一个倒字调正,最后唱到“高歌欢庆新春来”套入程派大腔,一气呵成,酣畅淋漓。这段《红梅赞》得到了一致的赞赏,院方决定单独抽出来让张火丁在“七一”京剧交响音乐会上,为全国的电视观众演唱。
万瑞兴为江姐精心设计的每一段声腔唱段,在旋律、节奏、板式上都有讲究,变化丰富。不仅灵活运用“西皮”“反西皮”“二黄”“反二黄”,还突破了现代京剧音乐的禁区,巧妙地嵌入“高拨子”。那段核心的唱段《告别战友》,如果使用“二黄”,绵软多而硬度不够;如果用“娃娃调”,则刚有余而柔不足。现在藉传统“高拨子”求新变异加以发展,无疑是一手高招,唱来起伏跌宕,扣人心弦。《春蚕》的“反二黄”咏叹也如神来之笔,从“散板”开始,没有照常规转“回龙”,而是不露痕迹地自然衔接过渡,再接“慢板”。整段唱段气韵宽广畅达,形象鲜明,动态十足。 “原板”《绣红旗》带出程派传统标识,前奏和间奏却很有新意。万瑞兴对这一手颇感自得,或腔新调旧,或腔旧调新,新与旧交叉融合,进退适度,收放有序。 原歌剧《江姐》始终未露真容的烈士彭松涛,在京剧里高派老生李文林将随着幕后一句“铁镣铐锁不住豪情万丈”,迈步出场亮相。“导板”—“回龙”—“慢板”—“原板”,大段成套唱腔,既补全了戏里的一个重要行当,也整合了观众的审美心理,“彭松涛就义”的一场戏,更具戏剧性和感染力,可谓点睛之妙。
双枪老太婆是个巾帼英雄、女中豪杰,应工老旦却不适宜传统的徐言缓语,万瑞兴让她上来就是“导板”“回龙”转“快原板”接“流水”,干巴利落脆。人物形象立马神形兼具,活灵活现地走近观众。万瑞兴积淀的创作经验和激情,为《江姐》而焕发光彩,二者有机统一,卓见成效。万瑞兴说:“英雄内心活动是变化发展的,其情感也是复杂而细腻的,不可简单从事。音乐单薄了,形象何来丰满?”他希望《江姐》的唱段能够传唱,如果《江姐》的唱段也像歌剧选曲那样能够流行开来,万瑞兴几个月的“熬灯点蜡”就算没有白辛苦。他最大的愿望就是让再生转世的程派江姐,长久地活跃在京剧舞台上,留存在人们的心灵深处。 (智明, 中国文化报)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