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北京艺术创作中心召开了戏曲交响乐研讨会,首都音乐界、戏曲界的专家学者在会上各抒己见,就戏曲与交响乐如何结合展开讨论。
戏曲交响化其实是旧话题,早在“样板戏”时代就有过“敢问路在何方”的初探,也产生了不少戏曲与交响乐“杂交”后的范本。如今旧话重提,主办者是对北京市相继推出的“京胡与交响乐音乐会”、昆曲歌舞剧《贵妃东渡》和现代戏曲交响乐音乐会“激情永恒”等系列探索的盘点,归结出得失,意在碰撞出戏曲音乐与交响乐联姻的新的火花。
音乐改革是戏曲发展的一把钥匙 中国戏曲从昆曲起始走过了600多年历程,许多传统程式既是历史和文化的沉积,但又是艺术探索中的停顿。戏曲如何离观众特别是青年观众近些再近些,那是戏曲的未来。与会者共识:戏曲改革是个整体工程,改革应该从戏曲音乐的局部入手,戏以曲传,先把耳朵占领,方才攻克其眼,直至其心。
音乐的多样化和深入化甚至技巧化,才符合现代观众的审美需求。著名音乐理论家李西安在会上说到:如今我们条件好了,作曲家视野宽了,戏曲音乐没有理由不发展。但是,我们手里掌握了先进的声复调作曲技法,器乐音色的可选范畴和我们的想象空间一样大,加上现代的灯光音响,然而我们的艺术语言仍然是“之乎者也”般的文言文,是我们在浪费科技资源还是我们在死守破船呢?著名戏曲作曲家朱绍玉在会上为不重视戏曲音乐而鸣不平,说出了“戏曲音乐要多方位尝试”之大略,甚至有“提琴+钢琴+三大件”的“狂”想。他认为,虽然“新”不等于“好”,但没有“新”永远也不可能“好”。
戏曲音乐和交响乐的矛盾统一 交响乐介入戏曲音乐,以丰富和加强戏曲音乐表现力,是土洋结合的突破性尝试,但也不是惟一。可以说,戏曲交响是戏曲音乐的一个品种,也是交响音乐家族中一名新成员。戏曲音乐中加合唱、加民乐、加电声或迷笛乐、钢琴伴唱等形式也有过成功的范例。问题是,从“样板戏”时期到现在,结合中出现的问题一直遗留到了今天。演员与乐队、三大件与西洋乐音色上的各色、音响平衡等诸多问题,仍然亟待解决。作曲家杜鸣心分析:戏曲是靠口传心授,处理上很即兴,而交响乐讲究规范,于是形成了随意与规范的矛盾。
怎样既不丢传统又有所突破,指挥家胡炳旭提出的论调——要用先进的手法表现传统。他言之有理。但在传统与现代之间,要踩好拍点而不蹩脚,不是几场音乐会就可以迎刃而解的。对此,作曲家叶小钢、刘长远、指挥家谭利华提出了建议。刘长远认为,戏曲音乐改革首先是戏曲人的改革,在演员不适应大乐队的矛盾中,演员是主体;戏剧演员在多声部等织体稍为复杂的乐队面前,所表现的束手无策,说明了演员旁通的东西太少,当然也与戏曲教育相关联。戏曲音乐改革不仅是形式上或者乐队编制上,而对源头——唱腔的改革尤为重要,唱腔设计是戏曲音乐的“核”。
“三大件”是戏曲乐队的绝对主体甚至全部,它所承担的伴奏功能和表现力其实有些超负荷了。很多大规模剧目,明显显得头轻脚重。音乐单薄,节奏、音型单一。就连中国京剧院著名琴师张顺翔也深有感触,他认为:传统京剧乐队完全可以处理成色彩乐器,或者主干乐器,保证京剧姓“京”,同时可以借助其他的一切音乐表现表式,以丰满起京剧的肢体。
戏曲、戏曲音乐中的再创造之处有目共睹。戏曲交响乐不可能是一次会议足可道得清、说得明的,它将是艺术继承和发展中的一个长久的话题。 (廖勇 中国文化报)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