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者,袁先生仙逝,于保健不周关系较大。一口呼吸道的分泌物足以致命,青壮如是,何况老人。可能因为袁老精神好,掩盖了对保健的重视问题。所以突闻噩耗,就以为不能这样,以为极其不值,以为极堪痛惜,以为艺人命薄。某近处有一老人,二十年来常住高干病房,年耗六位大数医药费,抵得上近旁一个千人工厂的年纯利,某每见此公晒太阳,心情复杂且复杂:以人性论,不得已也;以社会之公平论,不得理也!于精壮之时,此老只一庸吏而已,怎么抵袁先生之一毛?所以回想起当年一长辈的哭号:“梨园行儿不养小不养老哇!”33年过去了,形式变了,但在内容上还有没变的地方:艺人不得食的时候穷苦废命,“得第”的时候还要疲困拼命!对此,行内是不是应该有个保障的机制?
二者,对袁先生有点自以为的近便感觉。说句实在话,我以为花脸这一工里的人物,有些天生就是金郝侯的声音形象最为得宜的。过去曾举过金的曹操的例子,现在依然这样认识。草莽粗汉硕奸巨寇大侠豪杰元帅王侯莫不如此,粗犷的如炸雷一般的嗓门,最当得起此类人物了。惜乎现实并非这样,袁先生的存在,给我们一点这样的安慰:十净之中还有一他,一个极为可贵的他。而今的人们崇尚精致和轻松,何来这类泼开一叫震天撼地的巨钟?我常想:张飞喝断当阳桥,靠那个什么时髦儿的脑后音儿鼻腔音儿,成吗?
三者,不知是谁错了,有点疑惑。此前我打过一铁,叫做”河北的京剧人”,那是根据金焕章先生编的《中国京剧图录》抄来的。其文关于袁世海一条,称他原籍河北,当然河北还有许荫堂许大嗓儿及其子亦是袁之师的许德义,袁之师郝寿臣,侯喜瑞,张二奎(声震屋瓦的那位),我还由此沾沾乎而窃喜:俺也阔过的啦!河北人嗓门儿就是大,还有盖叫天,还有河北保定涿州的张飞(喝断当阳桥的那位),那嗓门儿是吧?你看这名字的叫法,是吧?但那本什么《中国京剧词典》又把袁世海写成北京人,于是这次各煤体包括网站全抄袭此种说法,这我就不明白了。其实也没什么,哪儿人都一样,反正是京剧人嘛。有点小私心,编书的弄错了倒有人说我吹牛皮,这个这个,我不想干;还说我吹得嗓门儿大,这不行,我这人特老实,这不行。就有这点小私心,再小的事儿还是明白了好不是。
本贴由牛皮大士于2002年12月12日18:26:36在乐趣园〖中国京剧论坛〗发表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