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视明星张铁林上海行

来沪参加一个古董拍卖会的张铁林,原定三四天就回北京,谁知闹起了“非典”,与张国立、王刚等约好排演话剧“纪晓岚”的计划被取消。于是,他只好滞留在了上海,迄今已经一个多月。
在西区的一个公寓式宾馆里,张铁林在书桌上铺开羊毛毡,摆齐文房四宝,每日里勤练书法。他的字从米芾、黄庭坚化出,借鉴张瑞图、康有为,又结合碑隶的笔意,另有一功。每天,他在宣纸上天马行空,一写就是几个小时,快哉快哉。某晚,写字累了,只身来在附近一个名叫“钱柜”的歌厅,在柜台上交了钱,一头扎进包房。张铁林以在电视剧里扮演清朝皇帝出名,人们看见“皇上驾到”,既新鲜又喜悦。“皇上”吩咐服务生道:“请你关上房门,谁也别进来,我一个人玩。”他在电脑选歌系统里输入“京剧”二字,吊出了所有的传统戏现代戏选段的伴奏带,逐一“卡拉OK”,引吭高歌。此刻,窗外人头攒动,都是围观者。如是一两个小时,把所有京剧唱段玩遍,“皇上”这才满意而归。

随侍在侧

宾馆的同一层楼,住着一位名叫蔡国蘅的香港客人,他是网球界的前辈,又精通皮黄,曾得到孟小冬的亲传,因此常有京剧界人士过从。一日,张铁林在客厅里观看《打棍出箱》VCD,不意开着房门。正巧青年琴师陈平一从蔡国蘅房间出来,寻声来到门口驻足。“皇上”亲切地问道:“小朋友,你也爱听京戏?”谁知陈平一答道:“这《打棍出箱》里的胡琴是我拉的。”张铁林喜出望外,立即与之交谈,于是又拜识了蔡国蘅先生。从此,凡是沪上名角王瑜、奚中路或赵荣琛的女公子赵彤前来学戏,必有张铁林随侍在侧,不是端茶就是送咖啡。“皇上”甘心情愿当服务员,为的是可以旁听,“偷学”艺术。

觅书心切

蔡先生的桌上放着一本《余叔岩传》,张铁林拿来翻看,觉得好玩,便上街去购买,谁知跑了几个新华书店都见不着。有人告知逸夫舞台的书柜有售,便赶到那里。又谁知为防非典,剧场拉起了铁门。“皇上”无奈之下,动用社会关系找《余叔岩传》的作者,终于得到了这本传记,于是每天又多了一项生活内容:读书。读了犹嫌不足,还要唱“余派”。

戏词输入

为了学戏方便,他特地购买了一只掌上电脑,把戏词输入。为了把余叔岩的“十八张半”唱片转换成MP3,有一天后半夜他兴致勃勃地跑到浦东,在一位青年朋友家里,完成了把碟片内容数码化,从台式电脑输入掌上电脑的工作。
与此同时,他遍寻上海的京剧票房,回答是几乎都暂停活动。朋友把他带到琴票楼庄东的私人活动场所。楼庄东是一位京胡收藏家,而张铁林也是收藏家,尤其对于古代信札的收藏,堪称海内大家。楼琴师拱手相迎:“闻得‘皇上’以250万元的天价,拍下赵之谦《论学丛札》,堪称大手笔,远见卓识!”张铁林也拱拱手说道:“哪里哪里,闻得楼兄藏有前辈大师的名琴,今日有幸来此拜识!”张铁林先唱《乌盆记》,再唱《上天台》,嗓音洪亮而圆润,显得很大气。有些唱段较长,“皇上”拿出了他的掌上电脑,点击戏词资料库,边看屏幕边唱。四座票友皆呼:“好一个现代‘皇上’!”

拜访名家

在上海,张铁林有两个艺术偶像,一个是童祥苓,一个是李炳淑。昨天下午,他按响了李炳淑的门铃,受到热情接待。李炳淑问:“你怎么也爱京戏?”张铁林介绍说:“我自幼生活在西安,常看陕西京剧团的戏,后来赶上“样板戏”的年代,几乎每出“样板戏”都会唱。在北京电影学院就读期间,学过‘起霸’‘走边’,更有机会看到北京的好戏。后来我到英国国立电影学院读书,攻读硕士学位,然后又留校当教师,一共在海外呆了12年。有了这个特殊的经历,对中国的传统文化有了一层新的认识,更加热爱了。”张铁林关切地询问了李炳淑的身体状况,希望有朝一日能对李炳淑的艺术发展略效绵薄。
张铁林还将于今天去拜访童祥苓。问他为什么对前辈如此虔诚,“皇上”说了这么一段话:“每一个演员都有自己的成才之路。以我的年龄,不可能直接接通余叔岩,而引我逐渐深入堂奥的,就是童祥苓和李炳淑这样的‘中间环节’。我今天走红,决不能忘本,不能忘记当年的偶像。”(陈小川)

(摘自 《新民晚报》)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