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京剧院举办的“实力派中青年传统剧目系列展演”,将从3月4日起亮相逸夫舞台,首先登场的是3台胡璇的“老旦系列演出”。作为上海第一个举办京剧老旦“个唱”的胡璇,昨天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她在兴奋的同时也有些许忧郁,市场的冷漠不仅令胡璇担心演出的上座率,也让她为这个行当的生存捏一把汗。

京剧演出得自己贴钱

3月4日、12日、19日三场“老旦系列演出”将上演《赤桑镇》、《清风亭·盼子》、《红灯记·说家史》等折子戏。同时,全本《金龟记》、《八珍汤》是胡璇1989年在沪演出以来的首次演出。尽管曲曲都是见功力的经典,而且有唐元才、史依弘等名家名角助阵,但是胡璇坦言自己还是担心3000张戏票的出票情况,“海报手册是我自己花钱印的,加上各种宣传费用,我自己从腰包里掏出了上万元。”
虽然患有慢性肾炎,但是在排练之余,胡璇不得不在演出经营上投入大量精力。“毕竟现在京剧的情况不尽如人意,加上老旦本来就是京剧里非主流行当,剧目不多,新戏更少,只好自己硬着头皮‘王婆卖瓜’了。”胡璇坦言,现在京剧“梅兰芳再世也不一定卖满堂”,所以很多演员都被迫“下海”自己做“演出经纪”。

也曾想跳槽去搞流行

“由于老旦演出机会不是很多,很长时间我都在为别的戏‘跑龙套’,于是我参加了‘卡西欧杯歌唱大奖赛’,还真进了决赛。”不过就在关键时刻,胡璇还是因为“最初的理想”而选择了“专业”,去中国京剧优秀青年演员研究生班求学。“不过目前老旦行当面临的问题不是跳槽不跳槽,而是市场萎缩。”
十多年前三四千考生选十几个京剧演员,现在每年京剧专业毕业生却在苦苦寻找出路。“京剧毕竟不是可乐快餐,而是需要积累才能懂得欣赏的艺术。现在无论新戏还是传统戏,都存在市场推广的问题。特别是老旦这样不是主流的行当,学的人不多,要学好演到位更难,市场因素直接左右了人才的去留。”
为了赢得市场,胡璇和合作者已经把《八珍汤》全部整新,用上了老旦的所有唱段板式,同时将剧情做了适应现代观众欣赏习惯的调整。
胡璇说:“有些唱腔不能改变,还得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搞创新,毕竟经典中最本源和民族的东西是最能吸引人的。”(王磊)

(摘自 《文汇报》)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