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月上旬,在深圳,热热闹闹地举办了一个“京剧艺术周”,国家京剧界的顶尖剧团从遥远的北京来到深圳会堂,为鹏城观众奉上了现代京剧《沙家浜》、传统京剧《状元媒》、折子戏专场《玉堂春》等名剧名段。笔者也很喜欢京剧,像这样的演出自然是不肯放过,凭以往的经验,觉得也不用提前买票,到时候在窗口现买现进就可以了。谁知演出那天,发现前往观看的观众还真的不少,购票者众,竟差一点没有买上票。进到剧场,里面座无虚席,观众群体里面,有老有少,有的更是携家带口,场面甚是热闹。
这倒是令笔者始料未及,没想到京剧在深圳竟然受到这样的欢迎。一连三天,场面和情景皆是如此,连承办演出的公司负责人都连称没想到。艺术周结束了,锣鼓响过之后,笔者倒是对这个现象引发了很多联想和感慨。
众所周知,深圳没有京剧团,这是许多京剧观众和戏剧爱好者深感遗憾的事情。记得几年前,一个从北京来的老领导,在深圳视察之余,想看看京剧。得到的回答是深圳没有京剧团。领导又问,广州有没有?回答是也无。这让老同志深感遗憾,怅怅作罢。几年过去,这一现状仍未改变,目前也只有一个粤剧团还活跃在舞台上。那么,是不是应该为此做一下努力呢?
深圳是个移民城市,市民的构成,有相当多的人是来自北方,其中就有着很大比例的戏剧迷和京剧爱好者,他们的这个艺术需求是不应当忽视的。但像这样一年中偶尔请外来的团体上演几场,唱上那么几出,直如久旱的大地,洒下几滴小雨,是不解渴的。况且限于经费和路途,人家也不可能经常千里奔波来我们这里演出。成立或者引进京剧团体,也不是个好办法。因为目前京剧演出市场处于不那么景气的状况,养个团体谈何容易。这就陷于两难的境地:一方面是现实不允许建立团体,一方面是京剧观众得不到满足。
也不是没有解决问题的办法。笔者幼时,曾在山东农村生活,记得当时周边许多村庄活跃着大量的戏剧团体。这些戏剧团体属于非专业和松散的,演员也都是农民。农忙时,他们各自种地,当到了冬季或者有闲空的时候,这些人就组织起来,把箱柜里的服装打开,晒晒太阳,选出那么几出整本戏剧,简单地排练一下,就开始走庄串村,随便搭个台子,或者就借助某个庙台演出……演员演得认真,观众看的兴趣盎然。剧团走到哪里,哪里一片欢呼,至今想来,还感到很向往。
那么,深圳为什么不可以借鉴这个方法呢?深圳人来自四面八方,藏龙卧虎,笔者所知,其中有很多京剧和其他戏剧方面的人才,稍加组织,就可以成立几个规模和档次都能达到相当水准的戏剧团体。虽然目前也有京剧票友会之类的组织,但大都是自娱自乐,还没有上升到为观众演出的层次,这对于他们来说也是个遗憾的事情。也许有人为经费、演出地点担忧,但也不是没有解决办法。深圳的许多社区都有露天舞台,灯光和条件也很不错,不少企业和单位,自己都有剧场和俱乐部,场租也很便宜。成立后的团体可以走因陋就简的路子。如此,一方面,有戏剧水平的演员可以重操旧业了,喜欢观看的观众也可以过一下戏瘾,不是两全其美的事情吗?(中流)
(摘自 《深圳商报》)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