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前不久有一档现场访谈节目,请来嘉宾是一位坐轮椅车的年轻重症患者,由于感觉到生存环境之险恶,悟性特强的该少年回答主持人提问时,倒是很老成地举例比喻个人心路历程。说是有两个人生旅途的行者,走在前面那位,不时停顿歇脚,回过头好象是在张望什么;后面那位就问他,你在找什么东西?前者出言甚妙“哦,找灵魂啊。不忙着埋头走路,得常回头看看,别把自个儿的灵魂走丢了。”少年此话,犹如振聋发聩警句,赢来台下众多观众一片热烈掌声。
联想去年初印度洋海啸灾难突发,据报道共计25万沿岸各国无辜生命刹那间被大海悉数吞噬。但凡是自然世界各类动物皆有预感,事先就反常地惊恐万状,纷纷往高处逃窜,几乎无一例外保全了性命。难道动物反而比号称为“高级灵智动物”的人类要出类拔萃,面对天灾更警觉、机智、聪明吗?我们常说人类的第六感,关键时刻跑哪儿去了?这不明白无误地告诉我们,人类在长期自身进化、改造自然世界过程中,有所得,也一定有所失,进化与退化同步。现实结果的显示似乎很严酷而令人哀伤,我们不得不承认,人类有时候确实不如动物。在海啸来袭之际第六感失灵,也许就是走丢了灵魂。人没了灵魂,别无选择,那只有死亡。
近日网上见新鲜事,有人反其道行之,首创将自己灵魂拍卖,但最高价仅拍得数百元。不知道买主欲收藏他人灵魂,是以显个人身份倍增荣耀,还是用作它途?那么出卖灵魂者,又穷极无聊地突发奇想,是企图为制造轰动效应而铤而作秀?尽管属于虚拟世界网络交易,但是单纯为提升网民点击率,网站就可以弃任何道德、人格、操守等一概不讲吗?这种背离了当前大力提倡的社会主义荣辱观,追求游戏人生、玩世不恭的创举,远远超出我们社会允许的公民行为准则范围,即便达到了所谓的标新立异目的,竟然可以不露本相面目,可以不受公众舆论的监督和谴责?
言归京剧。今天的京剧,各路来的勇敢参与者还真不少。然而一路上移步换了形,丢失灵魂的时候不是少,却是太多。有的离谱到几乎与交响乐、歌剧或是话剧加唱不分彼此,仍然冠以京剧名,不是在强京剧所难么?就算受得宠幸青睐,屡有获奖殊荣,可惜寿命甚短,观众不肯承认,难于流传保留,而不负责任、不计投入的上马决策,往往最后追究不到具体承担责任者。此现象离开“构建节约型社会、和谐社会”相去甚远,但已成为京剧业界一个怪圈。
稍熟悉上世纪六十年代舞台演出的观众均知晓,京剧样板戏《杜鹃山》、《磐石湾》两剧本的吟诵式风格,并非谁人的独创,恰来自北京人艺划时代的巨制、带强烈民族风格和融入戏曲元素的话剧《蔡文姬》、《胆剑篇》。虽然样板戏成为京剧历史上的畸形产物,但是不可否认北京人艺前辈大家深厚的艺术积累、戏曲底蕴,是当年两剧获得成功、影响深远的前提保证。那个年代剧种间的友好交流、互相渗透、有机借鉴,来自话剧京昆剧界双方创作集体俱在同一高层次高品位,有着共同的美学追求与合作默契,完全排除了今日圈内常见的急功近利与浮躁心态。笔者赞同和宝堂老师在《为京剧号脉》一书中阐述的观点,即应该重视和珍惜五、六十年代中京剧事业曾经走过的康庄大道、有过的鼎盛局面,乃是有益于京剧可持续发展的宝贵经验。
人在旅途,常回头找一下灵魂安在,还不十分必要吗?
2006年4月6日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