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上精彩台下功

5月末的一个傍晚,中国人民大学大礼堂内座无虚席:京剧社的毕业大戏在这里上演,礼堂内掌声阵阵,不时传出叫好声。观众席上,有年过半百的老票友,但以在读的大学生为多,几位蓝眼睛、白皮肤的留学生显得更为打眼。
参加演出的同学,是中国人民大学京剧社及北京大学生京剧协会中其他高校的成员。简朴的舞台,旁边的幻灯片播放的是正在表演的段子的字幕,字幕为中英文对照,方便留学生观赏。
演出的段子有《失空斩》、《凤还巢》等传统剧目,并增加了老生联唱,让观众在短短两个半小时中感受到不同派别的风格。最后一出压轴大戏《霸王别姬》,将整台晚会推向高潮。“虞姬”含泪舞剑、“霸王”悲愤饮酒,情之所动,观众无不称好叫绝。演出结束时,观众长时间地起立鼓掌,不愿离去。法学院的吴颖同学激动地说:“我是第一次看京剧社演出,没想到我身边的同学能唱得这么好!”
台上1分钟,台下10年功。京剧社的成员大部分开始时没有一点基本功。60岁的指导老师李慕萱欣慰地说:“这帮孩子学习热情高,理解能力强,能吃苦。”他们每周六坚持参加定期培训,学习京剧发音,练习踢腿云手。“学习京剧是五味俱全,虽然辛苦,却越学越痴迷,这就是京剧的魅力。”身为老票友的李慕萱笑道。

因为喜欢走到一起

北京大学生京剧协会是这群有着共同梦想的年轻人的家。他们中间,有从小受家庭熏陶耳濡目染的“老”票友,也有“半路出家”的新戏迷。但无论是刚入学一年的本科生,还是即将毕业的博士研究生,台上台下,一招一式,都是一样的专心与痴情。
李莹是中国人民大学本科三年级学生,乍一眼很难把学习会计专业的她与京剧联系起来。她告诉我:“自己上高中的时候开始喜欢京剧,那时也是哼着玩儿,没有指导老师,到大学后才加入京剧社。学习京剧3年了,我觉得自己变化挺大的。”在第一年的演出中,李莹还只是跑跑龙套,现在她已经能撑起《穆桂英挂帅·捧印》一出戏了。
马静雯是大学生京剧协会里的“名角儿”,2003年参加第二届全国京剧票友大奖赛获得金奖。唱京剧4年了,她的学习一点没落下,现已保送到清史所攻读硕士研究生。谈起京剧对自己的影响,马静雯笑着说:“也没什么特别的感觉,都是些潜移默化的东西。”她说,京剧选段里大部分唱的都是礼仪廉耻、忠孝节义等传统道德,这些东西会在无形中提升人的精神境界、影响为人处事的方式。而且,唱京剧也成为她学习减压的好方法。

让更多年轻人了解京剧

京剧是中华文化独特的一门艺术,但又不仅仅局限于艺术,它融合了古典音乐、传统舞蹈和古代服饰,是一种耐人寻味的文化。在快节奏的今天,年轻人爱好广泛,京剧的魅力会消失么?北京大学生京剧协会的诞生是个证明:京剧不仅会延续,而且会光大。
成立于2001年的北京大学生京剧协会,包括了北大、清华、人大在内的10多所北京高校京剧社,成员已经近千人。协会负责人王鑫说,由于各高校京剧社的发展水平高低不一,成立北京大学生京剧协会的初衷就是想“整合资源,形成合力”,为各高校京剧的发展创造更好的师资和环境。
“其实,大学生并不是不喜欢京剧,只是没有机会了解京剧。”王鑫感叹道。当初他还是中国政法大学学生时,就有了创建高校联合京剧协会的想法。如今,协会慢慢成长起来,在大力支持各高校京剧社发展的同时,又开始了在各高校的京剧巡讲,把京韵京风深入到大学生生活中。

(摘自 《人民日报海外版》)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