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广大戏迷朋友肯定已经注意到,中央电视台戏曲频道的《戏迷俱乐部》是由赵保乐参与主持了。您知道吗,他赵保乐本人就是个地道的京剧戏迷,他最喜欢主持的就是戏曲节目。当然,现在大家对赵保乐这位著名电视节目主持人,确实是非常熟悉。中央电视台文艺频道由赵保乐主持的《精彩十分》节目,一天一期,每天还都要反复播出四次呢。那么,您一定想知道他赵保乐是如何痴迷于京剧的?他又是怎样一步一步地走进中央电视台以及天津、青岛、浙江等电视台的屏幕,做起了节目主持人的?那就且让我慢慢道来……
我和许多过去就熟悉赵保乐的朋友一样,真为他这位青岛老乡终于能有机会充分发挥出自己的所有特长,而感到分外高兴。我这人却又有个“毛病”:当朋友走红时,从不愿去“打搅”,只愿默默地在一旁静观,恳切企望他能够专心致志做得更好。因此打从他于上世纪80年代后期离开青岛到北京之后,这十四、五年我就一直没与他有过任何联系。可我这次“五一”前夕赴京出差就想到,作为一个以前就比较了解他的老朋友,这二十多年来已经采写了几百位文化名人了,时至今日也理应专门采访一下这位频频在电视上露脸且颇有成就的赵保乐。这不仅因为他是我的朋友和青岛老乡,更重要的是广大观众对他的多才多艺非常赞赏,的确应当好好地给大家比较全面地做一介绍。
现在,赵保乐在中央电视台担任《艺苑风景线》制片人、《精彩十分》主持人和《欢聚一堂》《戏迷俱乐部》的嘉宾主持;同时还应邀兼任青岛电视台《0532大满贯》以及天津卫视和浙江电视台等等娱乐节目的主持人。由于他实在是太过于忙碌,我这次在北京总算是见到了阔别的赵保乐(因在电视上常见,我丝毫不觉得陌生),当年他就不到30岁,而今已有44岁了。这次见面大概最多不过一个小时,主要话题也就是我们分别后的一些简单情况,于是又约定一周后他来青岛电视台录制节目《0532大满贯》的空余时间再详细交谈。结果是他又因这次恰好是临近“五一”长假,而一天马不停蹄地连录了三期,接着还要赶航班回京,为此我们在青岛也只谈了半个小时。他于当晚又从北京给我发来了电子邮件,用书面形式做了很好的解答。我又通过长途电话,向他继续核实有关情况。就这样,我写成了这篇专访。

一、 家庭熏陶 幸遇伯乐 步入艺坛

著名节目主持人赵保乐,1958年出生在青岛市的一个极其普通的家庭,父亲是位擅长操琴的京剧票友,经常在家里“西皮、二黄”地吹拉弹唱,保乐从小就耳濡目染,这对他的熏陶和影响很大。人到少年时京剧也只有“样板戏”了,酷爱京剧的他竟能把这些戏里的各个角色、什么生旦净的所有唱腔,全部能够像模像样地唱下来。父亲为了精心培养这个也爱唱戏的儿子,就把全家唯一的一件皮大衣卖了,买回台留声机,让保乐能够跟着“样板戏”的唱片学戏。现在,他依然对京剧情有独钟,并对我说:他真愿意去主持戏曲节目。
后来,他在青岛十九中上初中时,又对相声、快板书产生了浓郁的兴趣。不但愿意亲自登台表演,而且还特别喜爱创作这些曲艺作品。这时的他,最梦寐以求的就是能够做一个演员。初中毕业后,他被分配到当时的台东区的一家很小的烟糖店做售货员。他告诉我,他干这活也是很敬业,不仅服务态度好,而且活儿也干得相当利落,他到现在还能很快用塑料绳把十瓶啤酒捆好呢!
机遇终于降临。那是1979年,当时青岛市曲艺团的一位主要领导在一个偶然的机会,发现了21岁的赵保乐的艺术天赋。就主动问他,是否愿意到曲艺团去做演员?他大喜过望,从此就开始他的艺术生涯。他是个无论做什么事都是非常认真的人,为了说好快板书,便经常是竹板不离手。有一次他在曲艺团午饭后,又继续苦练起竹板,不料把一位正在午睡的人惹得怒不可遏,一只带着茶水的杯子,“咣”的一声砸在他脚下……就这样,他在曲艺团当了十年演员,又说相声又说快板书,由于他文笔很好,还创作了不少曲艺作品。80年代中期,他又开始给一些报刊写稿,发挥他的写作才能。1985年,他就应《青岛日报》的约请,来到了该报的"青岛之夏"采访组,与我成了同事,专门去采写一些当时来青的文化名人。有一年,他在全国的不少报刊上一口气发表了260篇。他那时还特别爱好摄影,记得1984年马季、侯跃文、石富宽等名家来青岛参加全国相声评比会时,他就拿着相机拍了不少。我至今还保存着他当年拍摄的我与以上相声名家的几张合影呢。
功夫不负有心人。一个可以说是决定他终身命运大转折的机遇又来临了。那是1987年底,赵保乐为青岛人民广播电台创作的系列广播小品《丁丁》正在播送着。恰巧冯巩来青岛演出,听了广播后甚感兴趣盎然,便建议赵保乐与他同到北京将其写成系列电视短剧。于是,由赵保乐编剧、冯巩主演的《开心阿O》就于1988年拍摄完成,并很快在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后的黄金时间播出。每集五分钟,共播出了17集,顿时在全国引起了强烈反响。那时的赵保乐是以作者的身份,完全是在幕后。这时的冯巩更感觉到赵保乐是个不可多得的人才,就干脆请他来北京为他们创作相声……
就这样,赵保乐的人生征途又翻开了崭新而又极为重要的一页,人到“而立之年”的他乃是真正的“而立”了。在谈到此事时,赵保乐真挚而又激动地对我说:“冯巩是我的恩人,是他发现和推荐了我,我才有了今天。他的深情和精神使我终生难以忘怀,他的优秀品质很值得我好好学习!”

二、京城发展 历尽艰辛 苦中求乐

赵保乐创作的《开心阿0》获得了成功,在冯巩的帮助下,他决心留在京城充分发挥出自己的全部艺术才能。这也是他多年来的夙愿。他坦诚地告诉我:他1985年与王一舟来到北京旅行结婚,由原来的同事秋林(山东快书演员)安排,住进了广电部招待所。他俩分别住在两个楼层,新婚燕尔也只好“劳燕分飞”,每天外出就得楼上楼下的大声呼唤。一天,当走到广电部大门口时,赵保乐就对新婚妻子说:“将来,我一定要到这里工作!”后来的情况是果真如此。
起先,他是被借调到中国广播艺术团。可他原单位不仅完全停发了工资,每个月还得交300元钱的借调费。那时,他的儿子才一两岁,年轻的妻子在青岛上班还得三班倒。毫无疑问,这时的赵保乐无论精神压力,还是经济压力都是相当之大。甭说别的,就这每月须交的300元,可就难坏了他!怎么办?冯巩就到处为他“化缘”,实在没辙,他冯巩就只好从他自己那时不多的收入中慷慨解囊吧。
不久,赵保乐的妻子王一舟为了支持丈夫的工作,也来到了北京找了份临时工作。他们就栖身在一间库房,王一舟告诉我:“我们的床是门板,下面垫着32块砖头。”他俩睡在上面,不是被子掉了下去,就是人摔了下去。大冬天的,寒风刺骨,夜不能眠。这种苦日子,他们到底是如何一天天熬过来的呢?这时,赵保乐连忙说:“咱们快转换频道,说说我们那时可乐好玩的事吧!”
到底是保你开心的赵保乐,他说起中央电视台的大门从来是认证不认人的。可他夫人王一舟就真行,每次总是趁着买菜时,就故意多买上几只西红柿或苹果,进门时就扔给守卫。就这样一来二往的,这种“感情投资”还真管用。赵保乐说:“她比我进门都方便得多!”
在谈及他们夫妻感情时,赵保乐很自豪:“我们可是地道的原装。当初是一年一个台阶,1984年认识,1985年结婚,1986年有了儿子。儿子叫赵常,今年16岁,就要考高中了。我希望他有平常人的心,做不平常的事。”这时,他妻子王一舟的脸上也洋溢起幸福的笑容。此时,正好有个电视台给保乐打来手机,说这次他们的女主持人穿的是红颜色的服装,王一舟立马提出了自己的看法。我听后就说:“看来,她还是你的形象设计呢!”保乐笑着点头称是,并说;“要想跟媳妇好,必须要像情人一样相处。有好多夫妻之所以分手,是他们彼此之间缺少刚谈恋爱时的相互尊重;总拿自己不当外人,充分暴露和显现自身缺点,谁愿意和一个不可爱的人生活一辈子?”后据我了解,他小两口总是形影不离地出入各种场合,王一舟是一位表现很突出的贤妻良母,有一次竟发展到“媳妇帮他找媳妇”。实际情况是这样的:在拍由赵保乐主演的120集情景喜剧《欢乐家庭》时,他扮演大哥何凯。试戏时,他感到那位演妻子的女演员,怎么也不像两口子。王一舟得知后就对保乐说:“我给你找一个吧!”由于她经常看电视,认为空政话剧团的刘艺与保乐“非常般配”。于是,刘艺就在《欢乐家庭》中成了赵保乐的“夫人”。这出戏播出后反映极好,保乐深有感触地说:“剧中的好媳妇,让我在荧屏上得心应手;家里的好媳妇,让我在生活中为之感动。”
我这两次见到赵保乐时,他妻子王一舟都在场。从他俩的言谈话语就可以明显感到,确实是典型的夫唱妇随,相敬如宾,而且还是那样的配合默契。是的,他俩就是这样共同度过了一段非常艰苦的岁月。
赵保乐的能写能编能表演还能主持的多方面的才华,逐步地得到了人们的认可,于是他也正式地调入了中国广播艺术团。1992年,中央电视台与中国广播艺术团共同筹办《艺苑风景线》节目,赵保乐就担任了节目的撰稿人和策划。现在,他已经是这个节目的制片人。这样,他终于有了一块属于他自己,并且能够充分展示多方面才能的园地……

三、 厚积薄发 多才多艺 大显身手

赵保乐说过20多年的相声,编写了许多曲艺和戏剧小品。他还专门为中央电视台的春节文艺晚会创作过相声,后来,他又从幕后走台前在春节晚会和一些演出上说相声、演小品,还参与了许多电视剧的表演:其中有《临时家庭》、《候车大厅》、《女人心》、《皇家旅店》、《多瑙河,黄太阳》、《妙计挡不住》、《相约酒吧》、《大商场》等等,并主演了120集的《欢乐家庭》。现在,又成了遐迩闻名的电视节目主持人,而且是“一发而不可收”了……
搞编剧创作、做制片人、说相声、演电视剧、当主持人,这充分展示了赵保乐的多才多艺。人们尤其钟情于他在中央电视台主持的《精彩十分》,节目开播不久其收视率就荣登央视三频道的榜首。《精彩十分》的前身是《周末大回旋》,原本是一档每期50分钟的编辑性文艺栏目,改版后被分割成每期十分钟,内容仍以精品文艺节目回顾为主。最初只是要求主持人在节目中起到一个串联的作用,结果经过一段实践,主持人与嘉宾聊得越来越精彩,因此节目的谈话比例就有了扩展,于是便逐渐固定为每期一个话题、一首歌曲。“以少少许胜多多许”,这自然给节目主持人增加了很大的难度。他私下里计算了一下,每期节目除去两位嘉宾与女主持人的说话时间,留给他的还不到一分钟,这真是精练简洁到了极致。
由于赵保乐平时非常注重阅读书报,在学问上是一位很好的“杂家”,又有良好的文字功底,因而他敢于知难而上。他说:“以前,说相声演员的肚子是个‘杂货铺子’:天文地理、风土人情无所不知。其实,相声演员在表演时都是按照严格的创作脚本说相声的,并不像有些观众认为的,演员在台上即兴发挥,想说什么就能说什么。而做一名主持人倒确实需要一个‘杂货铺子"的肚子。每期节目都有不同的话题在等着你,逼着你‘广种杂收"。”这正是典型的厚积薄发。记得我俩在谈到“上网”的话题时,他还告诉我,他是经常上网,主要为即将要录制的每期《精彩十分》在网上查阅一些资料。他平时一般几乎是没有在凌晨两点半前睡过觉。正因为有付出就有收获,所以在每周一次的策划会上,他了解了一周的话题和嘉宾名单和认真消化吸收大家的良好建议后,他就能够在短小精悍的节目里,用极其凝练的语言进行现场发挥,他的主持风格是淳朴、沉稳、博学、风趣,展现了一位名实相符“脱口秀”的绚丽风采,从而受到广大观众的热烈欢迎。

四、 忙碌非凡 古道热肠 为民求乐

我这两次采访赵保乐时就发现,他的手机总是接二连三地响个不停。而且,我每次给他大手机也是极为不便:原来,他申请了一个语音信箱,“主叫方”的信息可以转化为文字。他之所以要这样做,主要是考虑如果是在主持或录制现场,确实难以接电话;再就是他的电话太多,接不过来,还怕占着线耽误了他人往里来电话。这也从一个侧面说明他的工作确实是非常的忙碌。他对我说,他的手机的使用率特别高,假如那一天来电少了,他竟会感到很不对劲。因为这对他来说,已经是成了惯性了。
我在本文开始就谈到了他现在已经担任了许多电视台的节目主持工作。为此,他就得经常地飞来飞去,与飞机结下了情缘。他先是成为了国际航空公司的首批“知音卡”会员,后又由于他每年乘坐飞机的次数已超过90次,遂升格为国航“金卡”贵宾会员。当国航从国内的“金卡”会员中选出三名乘客为特邀监督员,他就得以荣誉当选。
赵保乐是个热心肠的人,打从他来到北京后,许多青岛老乡就千方百计奔他而来。比如青岛的一些新闻传媒,为了采访春节文艺晚会或是约请著名演员,总得有求于他,而他从来是有求必应。著名影视演员唐国强就开玩笑说:“赵保乐是咱们青岛演艺圈驻北京办事处主任。”对此,他非常恳切地表示:“无论是对生我养我的青岛,还是山东,我只有一句话两个字,那就是--感激!”
他之所以能够从事这么多的演艺和节目主持工作,关键就在于他是个多才多艺且又年富力强。他感慨万千地说:“我的人生信条是:不管结果,只求过程。”他承认自己的爱好的确是非常广泛,最早他还喜欢过摄影。他说:“我干过好多事,但都是画的逗号,一直没有句号。我始终把自己过去的经历和坎坷,当作一笔很好的财富!至于说,我当主持人能被人们看好,这是我始未料到的。”
最后,在就要结束采访时,赵保乐意味深长地对我说:“我一直牢记着这样一段话:人生一共有两杯酒,一杯是甜酒,一杯是苦酒。你要把甜酒喝空了,那剩下的全是苦酒了。”
当我行笔至此时,蓦然想到了相声大师侯宝林1984年赠给我大幅墨宝:“求乐”。侯老解释说:“我们搞艺术的,就是要为人民求乐!”我想,赵保乐这些年来孜孜不倦地给我们广大的电视观众带来了欢乐,不也正是侯宝林大师所主张的为民求乐嘛!我又不由地想到了赵保乐的名字,而他正在做的就是“保您快乐”的事情,真是名副其实啊!

2002.05.03

(原载《齐鲁名人》杂志2002--3期)

吕铭康:中国戏剧家协会会员、 青岛人民广播电台戏曲节目主持人 Email: lvmk@qingdaonews.com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