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三年一度的京剧节“金菊奖”颁发仪式上,一个默默无闻的获奖集体开始为人所关注,这就是有“飞行学校”美誉的上海京剧院业余艺校。为了让青年人爱上京剧,从 1984年至今,他们二十年如一日地把根深深扎在校园,先后深入 120多所大中小学校,教学辅导课时累计近 10万小时,手把手培育学生 3万多名,其中 6位进入专业院校,200多人次在全国各类比赛中获奖。
近日,申城不断升温的京剧热,背后就有他们的艰辛努力。像京剧名家进社区、广场京剧天天演、京剧民风民俗展、少儿京剧脸谱画义卖和京剧文化收藏展等丰富多彩的群众活动,都离不开他们及他们培育出来的学生和票友。面对《廉吏于成龙》在财经大学预演时学生们的满腔热情,面对京剧节开幕式上数千群众呼应拉歌的壮观场面,尚长荣一再激动地说:“有这么多黑发人痴迷喜欢上京剧,何愁京剧艺术不兴旺,不发展!”
在东宫剧院,记者看到由杨春霞、蔡正仁主演的京昆合演《桃花扇》吸引了不少青年观众的眼球,他们的叫好声最响,鼓掌也最热烈。一位华师大戏迷会的朋友告诉记者,在上京艺校长期以来的帮助指导下,“歌迷会”风行的大学校园开始出现一个个各具特色的“戏迷会”,京剧节首次来沪举办,更使“戏迷会”的同仁们兴奋不已。京剧节就像是个狂欢节, 31台 54场京剧演出更像是一次难得的饕餮大餐,况且场场戏都有上百张的 30元低价票出售,有的剧场还给学生享受对折,所以他和他的伙伴们,一下子就买了《泸水彝山》《楚宫恨》《天马歌》《东坡宴》《霸王别姬》《襄阳米颠》等 8场戏票。
在逸夫舞台,记者真切地感到,一个以学生为主的新兴京剧观众群正在形成。一位来自普陀区回民学校的老师在购买武戏擂台赛戏票时介绍,早在上个世纪 80年代中期,上京艺校的老师就开始骑着自行车或挤着公交车到他们学校播撒京剧种子了,无论酷暑当头还是寒风刺骨,都坚持不懈。他们根据学校需求,组织学生赴剧场观摩,还请师生家长进排练厅,参观演员化妆,观看表演,欣赏唱段。他们还动脑筋挖掘新编剧、改编剧、课本剧和童话剧,推出《惊弓之鸟》《哪吒闹海》《杀鸡惊猴》等几十个节目供孩子排练,学校演出的京剧课本剧《司马光砸缸》和《新拾玉镯》还在全国获了奖呢。
在美琪大戏院,一位来自云南的菊坛前辈亲眼目睹于魁智、李胜素主演《梅兰芳》受到了青年观众欢迎的火爆场面。他深情地说:“这些年来,各地戏曲剧场总是那么冷清,观众席里白云一片;这回拉开大幕,观众席里出现的是一张张充满生气的笑脸,这使我看到了戏曲振兴的希望所在。”(端木复)

(摘自 《解放日报》)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