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上海复兴西路10弄4号挂牌的“燕萍文化艺术工作室”格外引人注目。它是京剧演员周燕萍为弘扬国粹,固守传统艺术阵地,以个人名义正式成立的纯正“工作室”。一年多来,他们进行了大量普及、宣传工作,十数次下社区、进校园、入部队演出,既挽留住了老戏迷,又吸引来新观众。
周燕萍原是江西省上饶京剧团演员。幼时的周燕萍是听着“样板戏”长大的,1974年当时年仅10岁的她为给一个要好的小伙伴壮胆,陪她报考江西省文艺学校京剧班,结果阴差阳错,这个大眼睛的小姑娘反被考官相中。持回家报喜时,却遭到疼爱、担忧女儿难以承受得住京剧之苦的父母极力反对,最终还是校长亲自登门游说,他们才勉强同意。她以花旦戏开蒙,跟随王瑶桢老师相继学习了《红娘》、《金玉奴》、《拾玉镯》等,这也为她日后专工青衣行,在人物刻画上赋予其“活、灵”新内涵打下了基础。1980年代,周燕萍又开始向声乐方面发展,应广东、福建歌舞团邀请演出,并入上海音乐学校进修,多次在歌曲比赛中获得殊荣。歌唱事业的顺利和生活的日渐安逸,无法掩盖她灵魂深处的隐痛--自己学习了十几年、衷心热爱的京剧艺术难道就此抛弃?1998年在上海第五届“立邦杯”全国戏歌大赛中,周燕萍凭借一曲京歌《送瘟神》赢得金奖,同时也重新点燃了她那颗京剧心。她再次投师,从许美玲老师系统全面地钻研梅派表演艺术,次年就在上海逸夫舞台举办折子戏专场,演出了《坐宫》、《二进宫》,受到专家和观众的赞许与肯定。周燕萍在签约上海京剧院的几年中参加了“上海京剧万里行——走进大西北”大型巡演活动,并以传统京剧《四郎探母》和现代京剧《沙家浜》两出大戏举办了个人专场演出。近几年京剧处于低迷状态,这犹如一把钢针“刺”在周燕萍的身上,令其痛心不已。“要想让京剧在目前的大环境中再次繁荣,必须朝体制改革和机制转换方面寻求生机。”周燕萍的这番话代表了多少有志之士。为了对京剧事业尽点微薄之力,周燕萍在友人的帮衬下,于2003年9月正式创办完全置身于院团之外,自筹资金,“不吃皇粮”的“燕萍文化艺术工作室”。一年来,燕萍文化艺术工作室相继演出了《捧印》、《坐宫》等,和江苏省京剧院的盛海宁合作演出了《断桥》。2004年5月,为了庆祝我国与马来西亚建交30周年,周燕萍随上海演出团赴马来西亚演出了10场《霸王别姬》,很受欢迎。全部《白蛇传》的演出展示了周燕萍唱念做打全面的艺术功力,为提高演出质量她特意从中国京剧院请来了于万增和田冰加盟分饰许仙、小青。继之又在上海文华里京昆会所的鼎力支持下组织票友学习班,拉近了传统京剧和当代青年人的距离。周燕萍努力打造艺术品牌,以产业、事业同步发展为营销理念,谋求工作室的持续性发展。
去年12月,“燕萍文化艺术工作室”首演了由她先期投资五万元创排的新作《道观琴缘》。以琴通意,借意达情是昆曲《琴挑》的古韵,新剧发挥了皮黄腔的传统风格,充实陈妙常的表演,通过丰富剧情,扩充多种民族乐器,在不失传统本质的基础上,又赋予现代韵味。《道观琴缘》是改“雅”为“花”、新旧和谐的一次尝试。我们祝愿周燕萍和她的“燕萍文化艺术工作室”沿着脚下的路,一步一步地走,越走越好!
(摘自 《中国京剧》杂志 2005.8)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