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川流不息的大栅栏街上,相比瑞蚨祥、同仁堂这些门庭若市的老字号,门头不到2米宽的三庆园着实显得低调。去年,这座曾见证京剧诞生的老北京戏楼经过修复,重新开园迎客。然而,场地的重生只是“形”,让京剧再度唱响的初心才是“魂”,形魂若即若离间,220余岁的三庆园度过了它重生后的第一年……

三庆园,旧名宴乐居、三庆茶园,曾是一家以京剧演出为主的老戏园子。当初徽班进京后,这里成为四大徽班首选的主要演出场所之一,并在嘉庆元年(1796)更名为三庆园,正式以演戏为主业。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三庆园是外城生意最红火的戏园,与广德楼、广和楼、庆乐园、同乐轩、庆和园、中和园一同被誉为“京城七大戏楼”。高朗亭、程长庚、谭鑫培、梅兰芳等戏曲大师都曾长期驻演于此,可以说见证了京剧从萌芽、形成、成熟到高峰的全过程。

不过,三庆园命途多舛,遭遇了两次火灾后,渐渐凋零败落。上世纪50年代,它成为大栅栏商场职工食堂,后又改做商业经营场所。到了1993年,原先的老戏楼建筑被彻底拆除,戏园旧貌不复存在。2013年,依据民国十八年(1929)《晨报·星期画报》上的老照片和1960年由清华大学土木建筑系测绘的平面图等历史资料,三庆园重建项目正式启动。

去年8月18日,经过3年的原址重建,这座有着220多年历史的戏园正式重新开园。如今,穿过高悬“三庆园”金字招牌的琉璃牌楼,一段幽深的连廊迎面而来,两边墙上展示的都是老北京戏园文化的资料图片,廊口最显眼的地方却立着一块德云社相声的广告牌。大栅栏街上的游客看到“三庆园”三个字,有的会面带好奇的表情走过来,在门口看看墙上的京剧介绍,在青砖灰瓦、朱漆大门前拍拍照,但进去深入探究的却并不多。

北京三庆园文化发展有限公司负责人李永生介绍,连廊尽头的天井仿的是两百多年前的戏院旧貌,一块雕刻着“三庆戏院”四个大字的石碑摆放正中,向左就是剧场,向右是一座开阔的三层小楼,如今销售服装、纪念品和老北京清真小吃。

剧场是三庆园的核心所在,只是在这座曾因京剧而成名的戏院里,另一种艺术形式——相声成了如今的主要演出内容,每天下午2点和晚上7点各演一场。复建后三庆园的舞台和后台有所扩大,观众席却小了许多,从原来的可容纳800多人,变成现在的214个座位,仍分为上下两层,有池座、廊座、官座、包厢布局。

工作日的下午,剧场里观众并不多。一层的池座只坐了三分之一,由于人少,观众们纷纷坐到前排去,工作人员也并未加以阻止。一位来自江苏的大姐说,她是跟着旅游团进来的,“逛到这里了,导游安排进来听听相声,歇歇脚也挺不错的。”剧场外有小吃售卖,菊花茶60元一壶,小吃10元一碟,嗑着瓜子听着相声,观众们的笑声取代了遥远的皮黄声。

其实,复建开园之后,李永生的想法是让三庆园继续“唱戏”,“毕竟是老戏园子”。为此,这一年里他一直没停止过探索。

最开始当然是直接演京剧。由郭德纲联合北京多位名家创办的民营剧团麒麟剧社从一开始就进驻三庆园。这个剧社的名字源自“麒派”艺术创始人、艺名“麒麟童”的海派京剧大师周信芳,成员多是还未成名的新人,除了一些还未毕业的戏曲学校的学生,不少演员都是北漂。麒麟剧社在三庆园专门唱“骨子老戏”,即京剧各流派里比较古老,也相对冷门的剧目。去年8月18日重张当晚,郭德纲亲自登台,连唱了《蟠桃会赐福》《王大娘锔缸》《左连成篡御状》三出戏。

麒麟剧社在三庆园唱了三个月,前两个月每周的周四、五、六、日连演四天,第三个月每周演出两天。考虑到京剧的受众情况,票价也没敢定得太高,从20元、40元、60元到80元不等,热门剧目也不过100多元。即便如此,去年10月13日,三庆园还是暂停了京剧演出。“实在是入不敷出。”李永生叹息道,三个月不仅没能挣钱,最后还赔进去70多万元,“最惨淡的一场演出,200多个座儿,观众不到10个人。太影响演员的心气儿了,哪怕我们在后台给他们鼓再大的劲儿,一看到这个场面,哪个演员不泄气?”

演员们的心里也不好受。演员之一的“八股档”在停演后发了一条伤感的微博:“有理想的人是不配谈理想的。”另一位演员贾怀胤感慨:“所有的言语在爱与痛的面前都是苍白的……感恩老大、感恩观众、感恩兄弟、感恩剧社——我们或许只是生错了年代……”

麒麟剧社暂别后,德云社八队接棒进驻,人力成本更低、娱乐性也更强的相声成了日常最多的演出形式,加上旁边的商品出售、小吃经营,构成了三庆园现在的主要收入来源。“总得先生存下来,再谋发展。”李永生说。不过即便如此,特意寻来这个老戏园子看演出的本地观众也十分有限,今年6月开始,三庆园尝试与旅行社合作,除了维持经营,也可以在外地游客中传播京味儿文化。

但李永生心里仍然惦记着京剧。在他的张罗下,三庆园和梅氏传媒合作,共同在三庆园举办了“梅派百年之约戏曲演唱会”,弘扬梅派文化;还与安徽省徽京剧院、北京戏曲艺术职业学院合作,在三庆园挂上了“徽剧艺术传习基地”和“北京戏曲艺术职业学院实训基地”两块牌子。他希望,哪怕暂时演不成京剧,三庆园也可以作为中国传统文化教育的培训基地、北京艺术类高校的演出基地、中小学生校外艺术教育的平台以及戏曲艺术互动体验中心,为传播戏曲艺术做出贡献。

只是这一年里,正儿八经的京剧演出在三庆园仍是一种“奢侈”,只能偶尔为之。“可以少,但不能没有。”这是李永生的底线。今年年初,三庆园曾计划在全年举行至少20场的戏曲演出,然而2月27日的开箱戏唱完后就再也唱不下去了,直到8月18日重新开园一周年,李永生才又自己出资举办了一场周年庆京剧演出。

为什么?他给记者算了一笔账:要演京剧,就得停一场相声,这一场除了损失近3万元的收入,再加上2万多元的成本,里外里等于投入了近6万元。三庆园座位有限,即使200多个座位全卖出去,票房也不过2万多元,每场都在亏钱。李永生感慨,“这还是在严格控制其他成本的情况下,连演员我们也不敢找名家,只能邀请一些新人、青年演员。”

园方心声


“我们仍想演戏,希望各方支持”

实际上,对于三庆园的京剧演出,政府也一直在想办法。李永生透露:“有关部门的领导来看过多次,连一些细节上都给出了可行的建议。”但是他也承认,如今人们的生活节奏加快,娱乐的方式多了,可欣赏的内容也多了,尤其是年轻人,注意力非常容易发散,能够坐下来专注地欣赏一场京剧表演的人越来越少。“相比很多娱乐,京剧可能更有文学性,台词念白接近于诗,虽然有时候不那么好懂,但只要能静下心来理解,就能体会到它的美。而且京剧讲的都是忠孝节义的内容,非常能给人正能量。”

一位对京剧颇有研究的专家表示,如今年轻人不爱看京剧大多是因为听不懂,京剧如果想在市场上博得一席之地,应该千方百计吸引他们:“什么时候台下的黑头发比白头发多了,京剧就有希望了。”

针对这一点,李永生说,三庆园正在策划一个名为“京剧秀”的活动,想对普通观众进行京剧知识上的普及,让大家知道京剧到底美在哪儿。活动主题分为“京剧里的角色行当”、“京剧里的服装道具”、“京剧里的乐器和著名曲目”、“徽班进京”、“同光十三绝”、“四大名旦”、“独占花魁”、“彭翼仲三庆园一语成谶”、“孟小冬三庆园首演《四郎探母》”等等,具体形式还在探讨当中。同时,还将更换连廊上的展览,把曾在三庆园唱过戏的名角名家做一个图片回顾。“我们还在探索,还是想演戏。希望政府能给予更多支持,也希望一些专业院团愿意来三庆园演戏,因为京剧是我们宝贵的传统文化,传承传统文化,什么时候都很有必要。”(聂宽冕)

(摘自 《北京日报》)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