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段时间,很少光顾论坛。一来是工作上的琐事、烦心事缠身,二来是不愿为某一极端的观点而陷入毫无意义的争吵之中,伤神、费时、败兴!弄不好还会招惹是非。
这不,你怕它来它却来了。前日,一友人跟我说:你是怎么把"****"给得罪了,他在"咚咚锵"论坛上发帖子称你为"直脖子"呢。我直犯嘀咕:我和"****"之间没有什么过节呀,5月16日(该帖为5月16日发)后的一天晚上我们还在"广德楼"就言派唱腔进行过愉快的交流呢。带着满腹疑惑,三步并做两步赶到"咚咚锵",打开"论坛精粹",果然如友人所说,"****"朋友气很大,还给我封了一个"雅号"--"直脖子"!
到底因为什么使这位朋友"非得说说这事",我还真给忘了。不过,我很欣赏他对京剧艺术的挚着,也为他在文中流露出的一点才气和某些近似的观点感到欣慰。如果是我因为某个话题伤害了他,我向他道歉。今天,我既不是和谁争个孰是孰非,也不想和任何人论个谁高谁低,只想借此机会说一些闲言碎语,表达一些个人观点。
在京剧200余年的发展过程中,每一阶段都有消极现象存在。今天,京剧改革出现某些偏差、票房不高、京剧人才流失、京剧院团演出减少、分配机制不合理等现象的出现,既有历史的、人为的因素,更主要的还是特定历史时期的社会大环境所决定的。对这个问题,我们应该站在宏观的高度,以全面的、发展的眼光和理智的态度,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辨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去分析、研究。如果我们以点概面、以偏概全地看待这些现象,只会是庖丁解牛,不仅不能正确的剖析它,还会把它弄得支离破碎。这样,既不实际,也不科学,更不严肃。
在我们京剧戏迷(网络戏迷)队伍中,有很多能人志士,他们受过良好的教育,有很好的人格修养和艺术修养。象我认识的反汉调、爱净、浅水龙、茹茹、红豆少主、痴余、铁杆戏迷、清韵等,我努力把他们当作我成为一个合格京剧戏迷的楷模。但是,有那么一些人,手里捧着老黄历,嘴里不停地念叨着从书本上和图书馆找到的昔日小报里的旧闻,大肆卖弄,俨然一副"权威戏迷"的面孔。他们盲目地希望京剧回到大锣、小锣、铙钹的下行音律、上行音律和平行音律严重失衡的年代,希望京剧走向整体视觉效果不堪一睹的草台,希望京剧演员回到为了应付一天三场演出而不惜损害身体、用鸦片来刺激精神的悲惨岁月!他们无视京剧史是一部改革史,无视谭鑫培、梅兰芳、周信芳、马连良、杨宝森、程砚秋、张春秋等大师是通过不断的创新而成为大艺术家的史实,对活跃在当今京剧舞台上的李维康、于魁智、张火丁等中、青年京剧演员的创新尝试横加指责,在没有弄清楚京剧声腔、板式、韵律、表演程式的内在关系时,对京剧工作者的改革活动指手画脚。有时,他们还会以"救世主"、"卫道士"的面目出现,当某个优秀青年演员出现在网络上时,他们群起而攻之;当政府和主管部门、京剧院团为振兴京剧而有所动作时,他们说是"捞取政治资本""挥霍国家钱财";当魁智、兴朋为使音色更加悦耳、纯正而吸收其他声腔艺术的发声方法时,他们恶意漫骂;当出现某个与自己观点相左的帖子时,他们加以污言秽语……写到这里,我不禁要问,他们就能制定出比部长、司长、局长更正确、更符合时代精神的文艺政策?他们对京剧改革的见解就比文艺理论家、京剧院团的管理者更高明?他们对声腔和表演程式的理解就比魁智、建国、火丁、桂娟和教授他们的老师更深刻?试想,如果京剧艺术以他们圈定的形式出现在信息技术飞速发展、国人的欣赏水平不断提高的当今社会,结果会是怎样。
作为一个京剧戏迷,尽情地享受京剧带来的快乐,爱护锐意进取、甘守清贫的京剧演员,善意地给我们的演员提出合理建议,不断提高自己的欣赏水平和演唱水平,把京剧艺术作为自己毕生的业余爱好,是我作为京剧戏迷的追求。
一位戏迷朋友说得好:天下戏迷是一家。希望不要在我的闲言碎语里对号入座,不要动气。
我得瞧瞧我的脖子:八大仓--还利索;再喊喊我的嗓子:"我本是卧龙岗一道家"--小腔还流畅。

本贴由直嗓子于2002年5月26日22:19:08在乐趣园〖中国京剧论坛〗发表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