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个法国人,她问我来中国旅游哪里能看见大烟馆。她随后惊讶于我为何运气,忙着解释说她只是觉得图片中的那些建筑、装饰包括格调都太美了。我说,这些细腻的建筑装饰与鸦片没有固然的联系,你不可能在今天的中国看见大烟馆,但是所幸我们还保留了一些传统建筑。
我们能因为了美丽精致的形式,就一概肯定大烟馆吗?
(顺便说一句,原谅外国人提出的一些我们十分不能接受的问题吧,对于他们来说,中国太遥远了,不仅仅是在空间距离上。就像我们对他们也有很多很多误解与成见一样。)
看了很久这里的关于样板戏的争论。觉得很简单的问题,但也不是一句两句就能说清的。
我能理解这种争论的存在,尽管我认为答案就像我们中午想吃什么饭一样简单。
无论样板戏是通过什么形式来表现的,京剧也好、芭蕾也好,交响诗也好、钢琴伴唱也好。它应该都属于艺术形式吧?艺术的存在是为了什么呢?我记得从小到大的政治课上(我在大学毕业以后才忽然意识到,从小学到大学,我们有的居然只是政治课,而从来没有思想课或哲学课。),我们都被告知,文化艺术都是上层建筑,是生产力生产关系的反映。这话我我觉得没错,但问题是后者的关系长期以来被简化为政治斗争、阶级斗争了,但是人类发展生产力的过程并不能等同于阶级对立,并不能被简单的政治意识形态所替代。人类生产能力的发展是人类追求自身解放、自身能力认同的过程。
说白了,我们唱歌跳舞是为了表现、证明我们自身的存在――人身肉体的存在,和思想感情的存在。
我的存在,和我周围的“他们”的存在。
所以,当我们纵览世界各地古今中外人类艺术发展长河里的片片羽羽时,那些真正留存下来的,并让我们为之激动的艺术作品,无一不是从心灵深处打动人心的创作。这一标准是亘古不变的,是经得起时间检验的唯一定律。 当我有机会看到卢浮宫里那些著名的珍品时,我是真的被打动了。无论是海神、还是维纳斯、还是被缚的奴隶,无论是蒙娜丽莎,还是提香的花神,等等等等。(我真嫉妒法国人拥有卢浮宫,而卢浮宫有搜罗了全世界的珍品。各个地区、各个时期,让你可以纵向、横向的比较。)眼前绝不是一块块被精雕细刻的冰冷的石头,或是平面的敷涂的油彩,你根本忘记了承接它的载体、表现的工具、或是形式范畴,那就是一个个活生生的人啊!这些完成于几千年、几百年前的生命,分明是在用他们的眼睛、他们的躯体、他们的表情无声地向你传达着什么。接着你就会联想到自己,自己跟他们一样的生命、一样的情感。你就会觉得是你自己的情感世界――尽管你无从表达、或不擅其辞――通过这些作品被体现出来了。
艺术作品的这种价值――这种依托于人类情感而生的价值――是没有地域、文化和国界的限制的。海神身上的裙袂和敦煌飞天的绸带是等价的,尽管一个激烈、一个祥和,背后都是活生生的躯体和姿态的体现。达芬奇的蒙娜丽莎的微笑与龙门石窟奉先寺卢舍那佛的微笑真的是那么相近,要么有人叫后者东方的“蒙娜丽莎”。
这样的例子太多了,我的知识很贫乏。 再说说电影吧。前一阵“青龙桥”老先生贴过一篇文章,说的是“京剧、相声和美国大片”,多好的题目呀,真的有很多很多可说的在里面。可惜文章里什么都没说。
最近看了好几部电影。先想说说《慕尼黑》,讲的是1976年慕尼黑奥运会上以色列的运动员被巴勒斯坦的恐怖组织绑架杀害后,以色列人一系列的报复行动。但电影最后的落脚点是什么呢?是执行报复行动的成员渐渐对自身产生的疑问。人类行为的正义力量来自何处?评价标准是什么?当你看到子弹在人身体里进进出出的时候、看到鲜血或是喷发、或是涓涓汩汩地流出的时候、或是一切归于平静唯有尸体上还在冒出淡淡青烟的时候,你会觉得一个生命的消失是这么轻易,也是这么可怕,又是谁有这么大的权力、和这么充足的正义性来决定一个生命的终结呢?
《我心驿动》。法国前两年的电影(原名直译应该是“一下子,我的心停止了跳动”),获得了他们国内的金鸡百花。说的是现代喧嚣的社会里,一个青年想重拾钢琴,却根本不可能全身心地投入。最后,当他满脸鲜血、举枪面对杀父仇人,只要一扣扳机就能完结恩怨的时候,他却强力克制自己放下了手枪。这是一个人脱离自身的原始本能,在躯壳以外客观评价自己的过程。换句话说,我们常说“旁观者清”,如果能做到关键时刻客观地审视自身,我们或许可以让自己更为理性。问题是热血上涌的一刻,我们能超越自身吗?
《断背山》,太多人谈到这部电影了。我也没有更特别的见解了。李安说他并不是拍一部同性恋的电影,而是关于“压抑”的。我相信。电影里的两个角色的演绎十分远离现实中的同志形象。想说的是,导演在整个电影中婉婉道来,如小河流水,许多动人的地方、感人的情节,他都是点到为止。我觉得李安这时候只要再稍微加把劲,比如说让演员象刘婉云或马景涛那样、比如说配乐再激烈些象海岩的电视剧那样,比如说镜头围绕剧中人来个720°地旋转象《射雕》里那样(外行话),等等,我的眼泪就得掉下来。但是没有。情节场景立刻就变到下一段了。
但是看完电影之后呢?特别压抑,想了很多。好多细节挥之不去,一个多月过去了,现在还记忆犹新。我想起以前看到咱们电视台采访一个贺岁剧专业户的导演时,他身子向前探着,一个指头狠狠地向下戳着,声嘶力竭地说“哭!哭!这时候我就想要观众哭!”
现在看来,让眼泪掉下来不容易,让眼泪掉不下来却更不容易。这才是功力的体现!也是一种更高的境界。
余叔岩说,他不一定要人在剧场里就给他叫好,要是看过戏后好多天,哪天你喝着茶,闭着眼,回想起那天看了余叔岩一场戏,突然你感觉那天他这个地方是这么演的、这么唱的,真棒,心底里叫声“好!”这才是余叔岩想要的。“当时喊‘真有味’,片刻之后一转头全忘了,那是什么?那是屁!”余叔岩这么说虽然尖刻些,但屁不就是这么回事吗?
再看看我们国内的几个鼎鼎有名的导演信誓旦旦的要拿自己的作品去参加世界电影评奖,结果呢?这些大导演无一不铩羽而归。为什么?因为他们已经远远地脱离老百姓的真实世界了!当代世界各地的艺术评论早就都归结到了基本人性的表现上。你相靠摄影、特技加伪民俗,和若干个矫情编造的细节换取别人的认同?做梦!人民的眼睛是雪亮地,世界人民的眼睛是晶晶亮地!
这些个艺术大腕当年奋斗的时候,都是城市里你我一样的小字辈,有点小钱打回的,下个饭馆就算改善生活了。整天挤公共汽车、挤地铁、受人冷眼,他们要表现的东西是他们的真情实感,也是老百姓的真实生活,所以有内容、有细节、所以才感人、所以才深刻。现在他们的生活……就不多说了,我们都不清楚,我们也都清楚。还指望他们拍出普通人的真实情感吗?咱花了几十块钱进了电影院,除了觉得画面真漂亮,颜色真好看,跟自己有关系嘛?
我呆在国外的一个小城里,国内的大片这里都上映,前两天满街贴着《无极》的海报,上面的宣传号召是这部影片是哪些哪些电影节的参赛作品。但是结果呢?本地人并不爱看,评论也一塌糊涂。为什么?人和人都是相通的。尽管离得远,感情是一回事。就像我们看了《索菲的抉择》看了《辛德勒名单》能感受到一样的东西。这里人不喜欢《无极》,我敢肯定他们没看过《馒头》。
回过头来允许我说一说京剧吧。
我是个棒槌。 我爱看《白蛇传》,为什么?一个女人所能具备的最美好的品格白娘子都有了。一个女人对感情的追求和维护,它全包含了。有人说这出戏体现了封建思想对人性的压迫,我是老百姓,我不懂这个。
我爱看《贵妃醉酒》,为什么?它细腻的表现了“寂寞”和“惆怅”的感情,这种情绪跟你哪天下午一个人呆着无事可作,想起那个人时的感觉一样。有人说这出戏体现了封建社会里女人可悲的地位和命运,我是老百姓,我不懂这个。
我爱看《春闺梦》,为什么?它表现了惊忧和恐惧,表现了我们对自己命运的不由自主和一线希望,在今天这个社会里,我常常觉得自己只能在梦中设想美好的一切。有人说这出戏体现了人民对和平的渴望,我是老百姓,我不懂这个。
我爱看《荒山泪》,为什么?因为它讲述了日子的艰难,有人说这出戏体现了封建统治阶级对人民的剥削,我是老百姓,我……别告我说“苛政猛于虎”的故事只发生在古代。
我爱看《红娘》,为什么?因为它讲述了热情和诚意,什么叫设身处地,什么叫为人民服务?红娘就是。有人说这出戏体现了青年男女对爱情自由的追求,我是老百姓,我不懂这个。
我爱听《连升店》,(再也看不到了)为什么?因为它揭露了势利和虚伪,十分彻底的揭露。这种人天天都碰见,但无法把他们一一搬上舞台去。
我爱看《锁麟囊》,为什么?因为它讲的是小恩小惠和投桃报李,我十分清楚自己不可能送得起一个珠宝袋子,但我希望我对别人的帮助能让我看到一个感激的笑脸。有人说这出戏体现了因果报应等宿命论的思想糟粕,我是老百姓,我不懂这个。
我常翻出《三堂会审》来听,为什么,那是一个女子当面跟你讲她的爱情经历,羞羞切切欲言又止。现实生活中你能经常听到吗?舞台上的场景很残酷,三个男人催逼一个女子,但要比《上海baby》强吧?有人说这出戏体现了封建社会里女人被当作玩物的悲惨命运,我是老百姓,我不懂这个。
我爱看《野猪林》,为什么?英雄!但没做成。有人说这出戏体现了某些人对封建统治阶级抱有幻想,革命的不彻底性,我是老百姓,我不懂这个。
我爱看《乌龙院》,为什么?因为讲的生动。两口子之间的你来我往可不就是这样吗,跟我前儿个晚上听到的对门的吵架差不多。我爱看,说不定是因为我阴暗的偷窥欲。(我检讨。)有人说这出戏自然主义的描写,黄色暗示多,不健康,我是老百姓,我……现在哪出电影电视剧不比它邪乎呀。
我爱看《群借华》,为什么?因为没有一个旦角!唯有一个小生,还是雉尾的。讲的是男人间的争斗,现在每天晚上世界新闻里说的不还是这些事吗。
多了去了。京剧在那么长时间里、那么多的城市与乡村和大江南北,被那么多人喜欢,就因为它来源于生活,它原本就是一个俗物。鲁迅说的没错,确实有人把它供奉到玻璃匣子里了,这不是爱它,这是毁了它。
要知道,真正生命力顽强的东西是不能脱离普通人的生活的。什么叫“来源于生活,高于生活?”
(伟人说了很多大实话,至理名言,但最后就是在那个年代,很多反常的事情就发生了。为什么?)
为什么唐诗宋词那么美丽,今天却在中国人的生活中永远消失了?别告我说因为咱会背诵很多篇,它就存在,它只存在于书页上,它活着的时候有多茂盛!它那时能繁殖!
为什么宋徽宗的鹰,赵子昂的马,都是好画儿,今天却不再被大众欣赏?别告我说能在故宫里面见到它,咱去喝酒的地方还挂着它吗?咱家里客厅里挂的是它吗?
等等等等,中国美丽的却正在逝去的东西太多了。可惜,但为什么?就因为他们远离了我们普通人的生活。这是可惜的,但却是必然的。就像唐朝人也悲叹过石鼓文的流失,为什么,因为那时人们有了更有效的交流语言。
京剧就注定远离人民的生活吗?就注定不能从人民的生活里提炼出东西来吗?我原来也以为是这样的,但我现在不这么认为。
我自己有两个观点:
一,京剧的表现程式,或者说它积累下的一套形式手段,只适合表现中国古代的生活。尽管古代人并不这么说话,并不这么走路,也并不穿这样的衣服。但它十分具象地体现了我们现代人头脑中的中国传统文化最美好的形式,一种神似。
二,谁说表现古代就一定得脱离当代呢?问题在于我们表现什么题材?永远是包公?窦娥?杨四郎?或冯谖?或袁崇焕?这点可以借鉴一下美国大片。
这会子罗嗦太多了,回头再展开详细说自己的想法吧。
回到题目上去。样板戏固然精致,它确实是被精心打做的,但它的形式是由它的内容决定的。它本质上反映的不是实实在在的人性世界,你找不到这样的人,找不到这样的情感!那都是标本,而且还是这儿摘一片羽毛,那儿取一片皮肤组织,拼凑出的标本。这样的作品远离艺术的初衷,说实话,境界是低下的!实话可能残忍,但不能因此不说。
我们能因为了美丽精致的形式,就一概肯定大烟馆吗?
一把烟枪再精美,你一想到它的功能和导致的一切,就会厌恶。
诸位网友,你们说呢?

本贴由TW于2006年4月09日21:52:20在〖中国京剧论坛〗发表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