撕边曾下决心不看新编京剧,因为每次看后不仅失望而且生气,与其眼看京剧被那样作践而生气,不如眼不见为净。但是,有时遇到新编戏还是有点不死心,心存一丝希望——“也许这次会好一点吧”,于是忍不住打开电视看上一眼,一般还是以失望换台而告终。但是,前一阵有一位与撕边观点相近的朋友,三次打电话要我看看中国戏曲学院的《王子复仇记》,说是同以前的“大制作”不同。第三次是正在播出时来的电话,我放下电话将信将疑地打开了电视,果然感到比起以前的“大制作”来,那出戏有了可喜的改变。其它暂且不论,至少在唱腔上还是沿用了传统京剧的 西皮、二黄唱腔,听来非常习惯顺耳,没有别出心裁搞那种嘣嘣嘣的戏歌式的新模式唱腔。京剧区别于其它剧种的主要标志就在唱腔,如果唱腔听起来不是京剧的东西,这出新编京剧肯定是不成功的。中国戏曲学院的《王子复仇记》虽然取材于外国名著,但它的唱腔是老京剧观众所能接受的,这就说明新编京剧有了进步。
正因为有过看《王子复仇记》的体验,虽然对京剧《雷雨》不抱多大希望,但还是想看看究竟什么样。 说起话剧《雷雨》,我看过多次。头一次是上世纪50年代在青岛兰山路市政府礼堂看的,虽然是一个中学业余剧团演出的,但因为剧本好,观众都还能坚持看完整出戏。我看过的舞台演出最好的一次,是上世纪60年代在济南山东剧院由上影演员剧团演出的,记得是舒适的周朴原、上官云珠的繁漪、夏天的鲁贵、王丹凤的四凤、康泰的周萍。有些场面现在还能浮现在眼前,印象最深的是四凤跪着对天起誓时王丹凤念的那段台词,特别是“让天上的雷把我劈了!”的“劈 ”字,简直如同京剧的“嘎调”,响彻全场(那时没有话筒),配合上那雷声效果,真是震撼人心!以后再看别人演,无论是舞台还是电视、电影,都再也没有这样的感受了。
有了看话剧的经历,再看京剧《雷雨》,起初我根本入不了戏,看看台上的演员有时就像在演话剧,只是台词念的生硬了点,如同蹩脚的话剧演员,有时嘴里又哼起了京剧,突然鲁大海如同鲁智深一般的声音起了“叫头”,接着又开打,……
我走了神,突发奇想:京剧到底是比话剧厉害,话剧里不能随便唱京戏,京剧里却可以演话剧,高兴念就念几句,高兴唱就可以唱两口,还可以舞几下……再想下去,京剧真是比任何艺术形式都厉害,因为它可以包容其它艺术形式,必要时京剧中可以耍杂技、变魔术、说相声、唱歌、跳舞……,当然必不可少的一定要唱京剧,那就是说:
京剧=京剧唱腔+x+y+……
啊!万能的京剧,伟大的京剧!
话题回到京剧《雷雨》上来,我想听的那声“劈了”好像被唱代替了,觉得比话剧的感觉差多了。其它很多地方也有剧情因唱而被阻断的感觉。我想,京剧主要还是显示“唱念做打舞”表演的,《雷雨》剧情过于复杂、沉重、深刻,话剧是最合适的表现形式,改编为京剧未必适宜。当然,不是说改编完全失败,某些情节用京剧唱腔来表达也是很感人的。只是曹禹的话剧原作太深入人心,改编是难以超越原作的。
值得称道的是,本剧的唱腔设计是走的传统京剧的正路,而非时下极兴的交响乐戏歌的歪门邪道。唱腔有西皮有二黄,既有慢板、碰板、原板、流水等多种有板唱腔,也有节拍自由的散板、摇板,不像一些新编戏滥用有板无眼的垛板形式唱腔索然无味。不过,不知是演员嗓音条件所限还是什么原因,老生和老旦演唱的调门偏低。人们听唱,不仅欣赏唱腔的旋律,也欣赏演唱者的演唱技巧,还欣赏演唱者的嗓音,调门过低象是哼戏,听起来就不过瘾。新编戏设计唱腔时,也应考虑到发挥演员的嗓音,不能总是在低中音区徘徊,必要时来几个高音、嘎调给观众提提神——当然首先要根据剧情的需要。
本贴由撕边一锣于2006年9月03日01:04:01在〖中国京剧论坛〗发表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