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中共上海市委宣传部、上海电视台、上海人民广播电台联合摄制的三集京剧艺术片《锁麟囊》,在上海电视台播出后,受到观众的好评。程派的戏搬上影视的不多,50年代中期,拍了部电影《荒山泪》,时至今日才拍了第二部——《锁麟囊》。周总理曾说:“程派艺术精湛,成就极高。程先生不在了,程派艺术不能因此散失湮没。”因而我看了此片后,深感欣幸。
这出戏是剧作家翁偶虹先生于1939年创编的。任何优秀剧目都不可能不受时代思想的制约,《锁麟囊》也不例外。为搬上荧屏,对《锁》剧剧本作了点小的改动,大的框架仍是原来的。原舞台剧有些零散的场次被去除了,把戏集中在挑嫁妆、春秋亭、卢府花园、珠楼、三让椅等重场上,这些重场戏的词和唱腔都保持了程派艺术的原汁原味。原剧只写了薛湘灵的恻隐之心,忽略了对薛夫妻之间的爱情描写,对薛在大水中失散后,思念夫君和孩子的感情缺乏铺垫。现在剧本中增加了一场夫妻婚后的甜蜜生活,配上伴唱:“春华秋实年复年,帐里鸳鸯甜中甜……”戏显得更完美了。
传统戏曲搬上影视,有的适于用实景,有的就不适于用实景。导演张佩利在处理这台戏的置景上是采用了虚实结合的办法。既不是舞台上虚拟的景,也不是影视剧中写实的景。屋子都有墙壁,但只是几块景片,景片与景片之间拉开了当儿,露着天幕,上边飘下几条带颜色的纱带,就代表了屋内,看来与这台戏的风格较协调。 在发大水的几个场景中,则采用水灯打在天幕上,显示大水滔滔,波翻浪滚的气势,处理很到位。
演唱,是戏曲塑造人物的重要手段。
《锁》剧的领衔主演孙爱珍通过几场重场戏的演唱,把薛湘灵的美好、善良、纯洁的性格刻划得很生动。她那“分我一枝珊瑚宝,安她半世凤凰巢”的善良愿望是值得提倡的。薛湘灵救援了患难中的贫女赵守贞;后来,薛湘灵遭难,赵守贞知恩报答,这是对生活中互助道德的肯定。孙爱珍在这些重场戏中的表演是到位的。她挑嫁妆时的矜持、避雨时的真情、为佣时的辛酸、遭盘诘时的惶恐、团圆时的慰藉,尤其上楼寻球认囊,表演得焦急、惊愕,直到摘囊痛哭演得都很好。孙爱珍对薛湘灵这一角色的把握是准确的。
《锁》剧中塑造的薛湘灵,具有中华民族优秀品德的古代妇女的美好形象。这台戏屡演不衰,除艺术精美外,其思想内容也适应观众的审美需求。“善有善报,恶有恶报”是生活斗争的必然结局。
《锁》剧颂扬的互助道德品质,在今天仍有其继承价值。 光明日报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