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继张火丁成立“工作室”之后,又看到王珮瑜要自己组团实现民营化的消息,我深为震动。我为她们高兴,为京剧事业的发展繁荣而高兴。
京剧,以及我国的各种戏曲,都面临发展繁荣的问题,我以为最主要的问题是体制。简而言之,在我国市场经济的条件下,京剧必须民营话。民营化,也就是市场化,是京剧繁荣发展的必由之路。
我国的京剧事业在受到文革的摧残之后,虽然受到国家领导的重视,但始终没有真正走出困境。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我觉得最主要的原因是体制问题。
在解放初,我国的许多京剧团都是民营的,熟习京剧的年纪大的人都知道。随着左的思想的发展,就都国营化了。现在还没有摆脱那是的影响。现在,京剧院团大都是有当地文化局管的,由于经费不足,有的地方工作也不能足额发付。而演员吃大锅饭,混日子,积极性也不高。情况好些的是北京、天津、上海,日子也不是十分好过。
如何搞活京剧院团、如何调动演员的积极性,我看最好的办法是民营化,让演员自己去办自己的事。打破大锅饭,走市场化的道路。王珮瑜说:“对于眼前的体制,有想法的艺术工作者都会有被约束的困惑。旧体制的种种弊端,目前的确使京剧从艺人员处于相对被动的状态,所以我愿意挣脱旧体制的枷锁,自己来担责任,冒点风险。”这是许多演员、特别是有才能的演员的心里话。而对京剧的发展繁荣来说,京剧正需要冲破就体制,走出新的路子来。
在京剧的发展中,演员挑班组织剧团才能出人才和出剧目。过去的四大名旦、四大须生,不都是因为自己挑班,才能运转自如而形成自己的特点吗?
任何的行业都一样,工作的成绩在于实践。就艺术领域来说,画家要勤于写生和做画,书法家要勤于临帖和写作,京剧演员就要勤于登台,但在现在的体制下,演员有多少登台的机会?一年能登几次台?我知道过去的富连成、荣春社等科班天天有戏,有时候,每天有日场和夜场。现在演员的登台机会很少,有的演员一年也登不了几次台,这怎么能培养人才,怎么能出名角?较有名气的演员,也要受到剧团的制约,不是想演什么就能演什么。在加上搞什么导演制,演员要听不懂京剧的导演的。京剧如何发展,如何繁荣?
要打破这样的现状,就是民营化,也就是市场化。就是由演员为主组织演出单位,任演员自己去发挥,给演员以充分的自由。这样,京剧才能发展,才能繁荣!
有的人总是说现在没有观众了,没有市场了。是没有市场了吗?没有观众了吗?我看不是。还是要看戏好不好,有没有吸引力。如果水平不高,就是那么几出戏,怎么会吸引观众?我现在住在一个中等城市,这里的京剧团过去有光荣的历史,有过很不错的演员。现在老的演员没有了,只有一些中青年演员。有些演员不错,但故步自封,不求进取。演员要不断的追求、提高,不断有新的剧目奉献给观众才行。所以市场首先要看的是好演员的好戏。另外,市场是要开发的,要打破坐等观众的老观念,要树立闯市场,吸引观众的新观念。只要有好演员,好剧目,市场是有的,观众是有的。
中国很大,可以开发的京剧市场很多,京剧已经很有基础的城市,除京津沪之外,许多省会和中等城市,都是京剧有基础的市场,比如石家庄、济南、青岛、哈尔滨、沈阳、大连、武汉等等,一年一年的巡回演出,每年有不同的剧目,就大有可为。
当然,民营化也非易事,但这是必由之路。我以为有以下几点是关键:
首先,需要有条件又有胆识的演员,带头去闯出一条路来。张火丁先走出了成功的一步。现在王珮瑜又出来带头了。我们真高兴,真的感谢她们的勇气。因为京剧院团的民营化,须要由有一定条件演员出头挑班,就像张火丁、王珮瑜这样已经有一定名气的演员来挑班,没有这样的演员是不行的。
第二,是要改革掉京剧院团冗员太多、负担太重的毛病。新成立的“工作室”之类的组织,必须小而精。领头的演员之外,必须有合作者,琴师、鼓师和少数必要的合作演员。此外,经营者是很重要的。如果能请到老艺术家做艺术指导,就更好了。建立的“工作室”类的组织,应该精干,人数宜少,少而精,而且要团结一致。人少开销就少,而且便于管理。
据报道,张火丁的“工作室”到各地演出,利用当地的底包。这样不但方便自己,还可以调动当地演员的积极性,我以为是很好的经验。
第三,要面向全国,除以大城市为基地外,要面向中小城市。这样才能充分发挥演员和“工作室”的潜能,扩大影响,充分占领市场。
第四,要认清自己的优势,发挥自己的特长。起始阶段,仍应以自己特色的老戏为主,再慢慢地排演新戏。
闯市场也非易事,要克服许多困难,还可能有挫折,要有勇气、有信心。一定是可以成功的。但成功是创造出来的。我祝愿张火丁、王珮瑜取得成功,也希望有更多的有条件的演员参与京剧的民营化!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