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先,戏曲演员拜师学艺,不外两种方式。一是把自己“写”给师傅,学徒期间任打任罚家长都无权过问,歇业后还的“效力”数年,以便为师傅挣钱;二是设宴请客大造声势,约请社会名流、有关领导都来参加,以显示“名师收高徒”的谱儿。
这两条对赵燕侠来说都是不易做到的。“写”给师傅吧,她是女孩子,家长不放心;设宴请客呢又家境贫困,负担不起。而她却又偏偏热爱此道,为这件事曾使她长期苦于不得其门而入。
赵燕侠13岁那年,住家北平菜市口附近的西砖胡同,父亲是京剧武生演员,她每天下午跟父亲去珠市口开明戏院唱戏,步行路经虎仿桥时,总看见卖烤白薯的炉桶边上坐着一位白发苍苍的老者,等日落西山烤白薯收摊时,卖主就把未售完而剩余下的几块白薯送给他吃。每当此时,他总是喜笑颜开,吃完白薯便自我陶醉地唱几句京剧,而且唱得有板有眼,韵味儿十足。为此引起赵燕侠的好奇和注意。
一天,赵燕侠试探地问他:“老伯,您会唱京戏吗?”他点点头。又问:“我跟您学戏行吗?”老人愣了片刻后回答道:“孩子,我唱了一辈子戏,早先与梅兰芳同台当配角多年,也算是大红大紫过一阵子,如今老了落得这个地步,你还要学这一行?”赵燕侠天真而执著地告诉他:“我喜欢这个职业。”并问老伯尊姓大名,老人告诉她,自己名叫诸茹香,是唱旦角的。燕侠一听喜出望外,回家后立即将此事告诉了父母;父母一听原来是久享盛名的诸先生,既同情又欣喜。第二天,经父亲与诸茹香恳商后,诸慨然应允收赵燕侠为徒,并约定“穷师受穷徒”,既不写“字据”也不宴宾朋,在赵燕侠家中吃顿便饭,就这样,诸茹香成了赵燕侠的第一位恩师(开蒙老师)。拜师后,诸先生爱徒如子,倾囊相教,赵燕侠尊师如父,勤学苦练,终使诸茹香老人一生精修苦研、日积月累,从而形成和积累的艺术成就与经验后继有人,也使赵燕侠醍醐灌顶,从而为后来出名成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原载 《人民日报》海外版)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