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午看了“专访宋宝罗”,有话要说:“赶快抢戏呀!” 大家都知道高庆奎先生没有完整的舞台录音,所以要想欣赏完整的高派艺术,只能从他的传人身上找了。可宗高派的演员远没有其他一些流派的多,所以现在就要千方百计的抢救还健在的演员的艺术成果,就象宋老说的“老艺人是一笔财富,应趁其健在时认真整理他们身上的丰富宝藏,这真正是功德无量的事。”可不能重蹈刚提出音配像时的覆辙,等到俞振飞死了,厉慧良死了,……一个张君秋撑着。他能撑的过来吗?他能全面掌握各个演员的特色吗? 前一阵子看电视报有李宗义的音配像,剧名忘了。(我这收不到11台,所以也看不见)现在李盛藻,李和曾等都已故去了,完全可以请宋先生指导一下高派戏,并配一些他的戏来弥补高派戏的空缺。说句大不敬的话:宋老85了,还有几年好活啊?可不要等到硕果仅存的老艺术家都谢世了,才跑出来搞什么纪念!弄的乱马奔腾的!把排“新戏”的那些精力分出来些搞继承和抢救吧,旧的还没学瓷实呢就整什么新的。我这并不是说新的不要搞,每位前辈艺术家排新戏的时候,在当时都是新的,1942年以前谁知道“十老安刘”是出什么戏?马连良先生认为:“剧本是演剧者的食粮,一个从事戏剧事业的演员,再不对自己的食粮加以充实,前途的危险是很大的。”可关键是你排出的东西受不受看!从编写剧本,到唱念做打表演手段的运用,实现音乐伴奏,人物服饰装扮,舞台设置等的新的综合,以及整体演出效果与观众反映,都应该在编剧和演员的创作思考和创作实践之中,一丝不苟的去完成。从编剧到演员(包括所有演职员)相辅相成,相得益彰,实现一台无二戏,才是正道。找一些好编剧,好演员共同创作出象淮河营,锁麟囊这样的戏,这样的好腔儿,我蹦起来鼓掌!
还有就是宋老提出的培养演员问题,现在包括那些“艺术家”们,他们自己的本工头路活会多少啊,更别提二路活了。可马先生可是头路活,硬里子活都拿得起 放得下的!我们国家在这方面好象不大重视。原因可能多方面,有戏校,和演员本身不愿意等……都象现在这个水平,要是对剧团集体要求严格的马先生还在世的话,呵呵 他的班子怕是要黄了!
(或许我太夸张了,但愿不是) 不一定对,认同的点点头,反之您也别生气,是不!
本贴由BO于2001年9月06日21:19:48在〖中国京剧论坛〗发表.
说的挺有道理!
虽然京剧要发展,但是发展是建立在继承的基础上的。连继承还没做到,现在的年轻演员就要求发展?
梅先生、马先生都发展了京剧,排演了大量新剧目,但是他们也是在继承了优秀好剧目的基础上发展的呀!
一共演过不到十出戏,就叫艺术家,够艺术家的资格吗???
排几出新戏就叫有新风格,试问您的风格在哪?李少春先生都不敢说自己有新风格,诸位的风格在哪??
例如谭元寿先生,是没有他父亲出色,但是老先生文武全才,一生演戏900余出不同的戏,这样的老艺术家尚且不敢说发展京剧二字,试问现在的年轻演员发展二字从何尔来????
学学人家王佩瑜小姑娘,好好继承点老戏,学好基本功再排新戏不晚的!!什么‘弹剑记’、‘江姐’、‘北国红姑娘’…… 试问哪出戏成功了???????
京剧要发展,但必须先继承,好好练练基本功吧,为振兴京剧做点实际的东西吧!!!!!!
本贴由北京棒槌于2001年9月07日10:51:57在〖中国京剧论坛〗发表
■ 宋宝罗先生一、二
■ 浅水龙杭城专访宋宝罗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