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发掘艺术尖子有一个要一个
这几天,北京戏校排练场内热闹非凡。台上,一会儿是皮黄高奏,一会儿是昆腔婉转,一会儿是梆子声激越,一会儿又是鼓曲声悠扬……台下,北京市文化局的有关领导以及市属京剧、昆曲、梆子、曲艺、话剧等艺术院团的负责人,一个个睁大了眼睛,像寻找金矿一样审视着面前这些朝气蓬勃的年轻人。
由北京市文化局和北京戏曲艺术职业学院联合举办的首届“尖子后备人才班”正在这里做最后的考核。经考核,将有40至50人进入“尖子后备人才班”,他们将作为“北京表演艺术尖端人才培养工程”的青年尖子人才,受到老艺术家一对一的“小灶教学”,在校期间还将会在对口的院团优先得到实习的机会,毕业择优被市属院团录用的演员将享受转户口,退学费,高收入的待遇。北京市文化局局长张和平说:“只要是尖子,有一个要一个,但绝不能凑合,宁缺毋滥。”
“无名角不成戏,无名角不成团。”首都文化要创一流,必须先有一支一流的艺术人才队伍。可是这两年,市属院团的艺术人才队伍的现状却不容回避。北京市河北梆子剧团自1983年招收最后一批中专生后,已经20年没有培养过新人,目前主演的年龄都在40岁以上。北京儿艺绝大多数演员的年龄也在30岁以上,扮演起儿童来力不从心。北京曲艺团培养的几对知名相声演员,先后“投奔”了中央直属院团,而关学增、马玉萍等老艺术家纷纷到了退出舞台的年龄,后继乏人。艺术人才青黄不接,缺乏专业素质,具有舞台经验特别是有社会影响力的尖子演员,成了困扰市属院团发展的瓶颈。
因此,北京市政府和市文化局提出了“表演艺术尖端人才培养工程”,由剧团与学院联合开办“尖子后备人才班”就是具体步骤之一。此举在北京市乃至全国引起强烈反响,据北京戏曲职业学院党委书记邵忠世介绍,考生来自北京、河北、天津、湖北、安徽等许多省市,报名人数达四五百人,他们中既有艺校的中专毕业生,也有已经工作的演员。生源质量相当不错,有的人本身已具备了大专学历,有的在当地就是尖子演员,有的还具备了一级演员的资格。
来自天津曲艺团几位青年鼓曲(大鼓、坠子)演员的表演,就让北京歌舞剧院院长兼北京曲艺团团长的胡伟很兴奋。他说:“看这几个演员的表演,不继续深造就可以上台,就能弥补团里的断档。”今年25岁的刘铮,是一位少见的男旦演员,他毕业于解放军艺术学院舞蹈专业,毕业后分配到了济南军区前线歌舞团,转业回京后,签约于陈佩斯的大道文化公司,并在音乐剧《日出》中出演了胡四一角。受家庭的影响,这两年学起了京剧,并获得过中央电视台第一届票友大赛金奖和全国十大票友一等奖。他说:“转了一圈,我发现我还是最喜欢京剧。虽然这个班叫尖子班,但我知道学戏没有十年八年出不来,我已经做好准备了!”还有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考生说:“我在团里也是骨干,这次是背着团里偷偷出来考试的。北京的文化氛围对我太有吸引力了,这里有更多的机会。”
据北京市文化局副局长冯守仁介绍,近两年,北京市先后从全国各地引进尖子人才四五十人,像音乐作曲朱绍玉、导演徐春兰、演员朱强、彭艳琴、韩剑光、宋丽等都在重点剧目的排演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目前,北京比较缺的是戏曲导演、舞美等二度创作人员,京剧看家老生、铜锤花脸以及懂艺术又懂经营的复合管理型人才。今后,引进人才的工作会进一步加强。办尖子班只是方法之一,此外,我们还将陆续开办现有演员的研修班;开通艺术人才直通车,高薪聘请技术人才,适当的时候转户口;对已经有成就有名望的人才直接引进,在购房方面给予优惠政策;利用中央戏剧学院、北京电影学院、北京舞蹈学院、中央音乐学院、中国戏曲学院划归北京市的便利条件,抢先发掘在校生中的尖子。
引进人才固然重要,但是人才引进后的使用也是个不容忽视的问题。有些演员在地方是骨干是尖子,但是到北京后由于种种原因却失去了尖子的作用,为此,冯守仁副局长透露,他们正在研究制定人才引进责任制,谁引进谁负责,使尖子真正发挥作用。使北京成为尖子演员茁壮成长的沃土;成为吸引各地凤凰的梧桐树。(记者
贾薇)
(摘自 《北京日报》)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