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人们只要提及刘长瑜,就必定会立即想到脍炙人口的现代京剧《红灯记》中的李铁梅。那充满稚气而又为革命坚毅刚强的光辉艺术形象,早已铭刻在广大观众的脑海里了。有道是:长江后浪推前浪。如今的刘长瑜虽已进入了花甲之年,但她的大弟子、有“小刘长瑜”美称的耿巧云,已经很好地接过了老师的“接力棒”,现正活跃在京剧舞台上,并发出熠熠的艺术光彩……
今年国庆前夕,我在北京采访了这位山东青岛籍的著名京剧花旦耿巧云。她给我印象是:谈吐率直,感情真挚。我们的交谈是从她如何投身京剧事业这个话题开始的。

幼小进戏校

由于这是耿巧云的亲身经历,而且是理所当然的刻骨铭心,因此她完全是不假思索地向我回顾了这段往事。她的父母并不懂京剧,也根本没有想到他们的女儿去学京剧。那是1973年,9岁的她正在青岛济宁路小学上三年级。一天,一位从北京的中国戏曲学校来的耿长明老师(京剧花脸,现已去世),要从他们的小学中选京剧人才。当时,他让他们十个孩子唱《我爱北京天安门》,最后就把她一个选上了。就这样,耿巧云就成了中国戏曲学校的小学生。从此,她也就与京剧结下了永远难以割舍的缘分了。
当她兴高采烈地离开了青岛来到了早已向往的首都北京,首先是到天安门去先睹为快。可她那时还确实是个不太懂事的小女孩,是有生以来头一回与自己的父母离别,头一回坐火车还晕车,头一回住进了学生宿舍。入学后,老师让她专攻花旦。天天得练功、吊嗓,确实是又苦又累。一个还不到10岁的女孩子,原本在家里还要受到父母呵护和照料,可如今来到了一个陌生的环境,尽管有老师照管,但毕竟还主要是靠自己,此时此刻的她怎么能不感到孤单和可怜。而耿巧云是个坚强的孩子,硬是没有把自己的苦恼向父母做一丁点倾诉,生怕家长担心。后来知道,母亲一直是非常地想念她。
耿巧云的天资聪慧,勤奋好学,尊重师长,品学兼优,深受戏校老师的喜爱和重视。她在戏校时,曾先后得到过宋长荣、于玉衡、张正芳、李金鸿、陈国为、张逸娟、秦雪玲、沈世华、王秀兰等老师的亲授。由于她天赋条件优越,嗓音甜美,擅长表演,又有许多名师指教,再加上她自己的刻苦努力,因此她就会戏很多,成为了一名尖子学生。

拜师刘长瑜

1981年,17岁的耿巧云以优异的成绩毕业。当时,戏校的校长史若虚就让跟刘长瑜老师学习京剧传统戏《卖水》。这是她演出的第一出传统戏,也是能够有幸与崇拜已久的刘长瑜老师有了零距离接触。不久,刘长瑜就非常高兴地表示:“巧云是一个人才,很有发展前途。我希望她留在我身边,我教她。”于是,耿巧云十分荣幸地分配到中国京剧院做花旦演员,就在刘长瑜身边学戏。
在谈到刘长瑜时,耿巧云就显得格外激动:“刘长瑜老师始终待我如同母亲,甚至更胜似母亲。我进入中国京剧院后,她就专门让我为她配戏,使我能够在演出的实践中学习。一次演出,我因贫血在台上病倒了,可把刘老师急得了不得!”经过一段时间,刘长瑜对耿巧云说:“你是我的艺术生命的延续。”就这样,耿巧云成为了刘长瑜的第一位弟子。因为当时没有搞拜师仪式,直到1996年耿巧云又主动补办了隆重的拜师仪式。就这样,刘长瑜把自己的艺术无私地传授给了她,她是认真执著地学习和领会。在演出中,从不以个人的技巧来取悦观众,而是通过深入挖掘剧中人物的内心世界、刻画人物的思想感情来表现人物的精神面貌,所以她所饰演的人物总是感情真挚、绘声绘色、细腻传情、满台生辉。刘长瑜为了让她能演好《红娘》,还主动把她推荐给有“活红娘”美称的著名荀派花旦宋长荣学艺。这时,耿巧云不由得动情地说:“我永远感谢刘长瑜老师的恩情!”

刻苦结硕果

耿巧云的扮相娟秀俊美,嗓音清甜脆亮,做派婀娜多姿。她很快就在新成立的中国京剧院青年团中担任主角。现代京剧《红灯记》早就家喻户晓,耿巧云在她的刘长瑜老师的亲自传教下,历经了许多个不眠之夜,无数遍体味刘老师所扮演的李铁梅的艺术形象。在纪念徽班进京200周年演出晚会上,她与袁世海、高玉倩、刘长瑜等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同台演出《红灯记》,她和老师刘长瑜扮演前后李铁梅,顿时受到了观众的热烈欢迎。人们评论道:“耿巧云的眼睛会说话。”“耿巧云是‘小刘长瑜"!”
传统京剧《春草闹堂》,是一出唱、念、做、舞俱全功夫吃重,并且能够充分表现演员才艺的花旦戏。耿巧云在戏中扮演相府小姐贴身小丫鬟春草,她把春草的那股沉着机敏、敢于伸张正义除暴安良的心态,表演得层次分明淋漓尽致,受到广大观众的一致好评。另一出传统京剧《卖水》是她老师的拿手戏,她是“近水楼台”得到了刘长瑜的亲授,现在也成了她耿巧云的代表作。她在戏中饰演小丫鬟梅英,为替小姐撮合婚姻,但公子又未到。此时,梅英急切不安还要以报花名为由来设法拖延时间。耿巧云在台上运用她那双乌黑明亮的大眼睛一会儿是左顾右盼,一会儿又是滴溜溜地飞转,把个天真活泼的小丫鬟演得栩栩如生。尤其是她的明眸流盼妙趣横生,更是令人赞叹不已。为此,她荣获1991年全国中青年京剧演员电视大赛的“最佳表演奖”旦角组榜首;2001年1月,在全国京剧优秀青年演员评比展演中,她又以《卖水》夺得了一等奖。
耿巧云一直坚持京剧艺术必须不断革新。她在根据黄梅戏《女驸马》移植改编的同名京剧中,成功地塑造了女主角冯素珍,得到了观众的认可和欢迎。在2001年的“耿巧云专场演出”中,她就是以这出《女驸马》和《卖水》,获得了中国戏剧第18届梅花奖。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她之所以能够在艺术上取得如此卓著的成就,除有名师发现和教诲外,自己的刻苦努力起到了极为重要的作用。为了进一步提高自己的技艺,于1996年参加了中国戏曲学院首届研究生班的学习,毕业时取得了优异的成绩。
现在就再举一例,也可算是对耿巧云刻苦的“管中窥豹”。她原来的体型相当苗条,身体也很轻巧,这也是她主攻花旦的最重要的条件之一。但她在1999年生下一个女儿后,体重竟达到了74公斤,这让她非常苦恼。学了近30年的花旦,现在连自己的花旦戏装都穿不上了,以后再怎么上台演戏?她的老师刘长瑜也为她担忧。毕竟耿巧云是一个意志十分坚强的女子,在孩子满月后,她就每天坚持不懈练功,并且不断加大运动量,也没有服用任何减肥药物,结果体重一下子就减少了十八、九公斤,在产后的一百天就登台演出了《春草闯堂》。一个体态纤细活泼靓丽的小姑娘春草的艺术形象,又展现在广大观众面前了。

难舍京剧缘

当我问及耿巧云现在对京剧的看法时,她毫不犹豫迅速答道:“京剧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瑰宝,当然理应很好的继承和发展。我与京剧的缘分,是永远不可能割舍的。我认为,京剧演员可以改唱歌,而唱歌的却不见得能够改唱京剧。我是永远不会放弃京剧!现在,我们都强调要与时俱进,其实京剧也应当这样。我们京剧工作者必须不断提高自己的文化素质,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要努力做到有所创新和有所发展。只有这样,我们古老的京剧才能焕发出青春,有着强健的生命力。”
是的,我在电视上看过她的一些演出,感到她确实是在向这方面努力。比如,她在《红灯记》中饰演的李铁梅,层次跌宕分明,感情真挚深刻,把剧中人物对日寇的深仇大恨剥茧抽丝,层层揭示,起到了感人肺腑的震撼作用。还有她主演的《挂画》《桃花村》《四郎探母》《秋江》《拾玉镯》《辛安驿》《打面缸》《香罗帕》等戏,都能够非常准确地把同属花旦行当,却又有着不同身份、不同地位、不同性格、不同心态的少女的艺术形象,在舞台上惟妙惟肖地表现了出来。
最后,耿巧云告诉我,他们现在正在紧张地重新排演《香罗帕》和《红灯记》。她来我下榻的宾馆接受采访,乃是好不容易挤出的时间。
望着她匆匆离去的背影,我蓦然想到了艺术大师夏衍的一句话:“路,很远。但不停脚,不就意味着一步步的前进吗?”耿巧云在振兴京剧的道路上永不停步,深信她必定会为我们的京剧事业做出更多的贡献!

2002、10、9于青岛

吕铭康:青岛人民广播电台戏曲节目主持人(中国戏剧家协会会员)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